基于仁爱之心的为政方式。由孟子(前372 ?— 前289)提出。孟子认为,每个人天生都具有仁爱之心。但仁爱之心需要不断扩充,才能成就现实的仁德。执政者应该不断扩充自己的仁爱之心,并以此心照顾治下的百姓,为百姓提…
面对正义之事,主动担当,不推让。“仁”本指仁德,它是孔子(前551-前479)的最高理念;泛指一切应该做的事情,即符合道义、正义的事情。犹言“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它弘扬的是一种以道义或正义为己任、勇于担当…
仁爱百姓,爱惜万物。这里的“物”泛指一切禽兽草木,而“爱”意思是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它是孟子(前372?—前289)提出的一种思想。孟子认为,人类对待自己亲人的态度是亲爱,对待百姓的态度是仁爱,对待动植物的态…
仁者对他人充满仁爱之心。“仁者”即有仁德的人,是有大智大勇、德行完满、关爱他人、有人格魅力和感召力的人。“仁”在孔子(前551—前479)那里是最高的道德范畴和境界,以“爱人”为基本规定,意思是“仁”从孝父母…
具有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仁者”指具有“仁德”的君主或施行仁政的国家。“仁德”在政治层面表现为“仁政” ,以仁爱作为施政的依据和出发点,善待民众,慎用刑罚,减轻赋税,最大限度地惠及百姓。如此才能赢得…
“义”的基本含义是合理、恰当,引申而有两重含义:其一,指人行事的合理依据与标准;其二,指在道德意识的判断与引导下,调节言行使之符合一定的标准,以获得合理的安处。宋代学者用“理”或“天理”的概念来解释“义…
社会秩序的总称,用以规范个人与他人、与天地万物乃至鬼神之间的关系。“礼”通过各种有关器物、仪式、制度的规定,明确了个人特定的身份及相应的责任、权力,从而区别了个人在社会群体中长幼、亲疏、尊卑的差等。“礼…
“智”的基本含义是聪明、智慧,本作“知”。“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对是非、利害做出明晰的认知与判断。“智”既是对外在的人与事的认知,也包括对自身的反省。儒家主张,应恰当地发挥“智”的作用,使人们不为复杂的…
“信”的基本含义是恪守信诺、诚实不欺。“信”是为人立身需要遵守的基本道德。守信必须符合道义的原则,如果信约有悖于道义,则不能盲目追求信诺的履行。儒家特别强调两个方面的“信”:其一,是执政者应信守对百姓的…
真实无妄。“诚”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儒家认为,“诚”是“天道”或“天理”的本质,是万物得以存在的根据。同时,“诚”也是道德的本原和基础,一切道德的行为必须建立在内心真实无妄之上,否则便是虚妄,《中…
“德”有两种不同含义:其一,指个人的良好品格或人们在社会共同生活中的良好品行。“德”原初的意义与行为有关,主要指外在的道德行为,后兼指与道德行为相应的内在的情感、意识,“德”被认为是外在的道德行为与内在…
“忠”是一种尽己所能的态度。处在某一身份或职位的人应全心全意地履行其职责,而不应受个人私利的影响。“忠”的对象可以是赋予其职分的个人,也可以是其履职的组织、团体乃至国家。例如在古代社会,人们认为君主应该…
“恕”的基本含义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人可以根据自身对于厌恶之事的感受去理解、体贴他人的意愿。基于这种对他人的理解,人应避免将自己厌恶之事强加于他人,这即是“恕”。在执法者或受伤害者面对有过之人的情境中…
仁、义、礼、智四德的端始、萌芽。孟子(前372 ?— 前289)认为仁、义、礼、智根于心。恻隐之心是仁之端,羞恶之心是义之端,辞让之心是礼之端,是非之心是智之端。“四端”是每一个人天生所具有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