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个人的职分差等以组成能够相互协作的群体。荀子(前313?—前238)将“能群”看作是人区别于禽兽的重要特征。而人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会出于自身对外物的欲求,与人争夺,进而导致群体的混乱。因此,在群体之中必须依据道义的原则,明确个人分位的差等以及与之相应的职责、权益,并以此作为人与人相处的规范,从而约束彼此间的纷争,实现相互协作。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fèn)。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人的力量不如牛,奔跑的能力不如马,但牛马却被人驱使,是什么原因呢?回答道:因为人能够组成分工协作的群体,那些牛马不能。人依据什么能够组成分工协作的群体?回答道:依靠名分差等。名分差等依据什么能够施行?回答道:依据道义。因此依据道义来区分差等则能够彼此和谐,和谐则能统一,统一则能凝聚力量,凝聚力量则强大,强大则胜过万物。)
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fèn)则争。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
(离开群体独处而不相互依靠,则会穷困;居处在一起而没有分位差等,则会相互争夺。穷苦和争夺都是祸患,而要解救、免除祸患,没有什么比得上明分使群。)
荀子(前313?—前238)提出的一种人性论观点。荀子所言人性,指人天生所具有的属性,包括身体的生命特征及各种欲望、知觉等。如果仅仅因循于人性中所包含的对外物的欲求,就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纷争,社会将陷入混乱。…
孟子(前372 ?— 前289)提出的一种人性论观点。孟子所言人性,指人天生所具有的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亦即是人区别于禽兽的道德本性。这个意义上的人性, 构成了仁、义、礼、智等德行的内在根基或依据。但是,人…
万物的本性所规定的内容与限度。郭象(?-312)提出,每个人或每一事物都有各自的本性,且本性有着具体的内容与限度,如事物的大小、形状,人的年寿、智愚等。人和事物的本性是天生所具、不得不然的,因此也是不能改变…
改变人的本性的恶而兴起人为的善。伪:人为。“化性起伪”是荀子(前313?—前238)在“性恶”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道德教化的主张。荀子认为,人天生的本性中包含着对外物的欲求。如果放纵本性中的欲望,就会导致人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