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保持素朴的状态。出自《老子》。“素”本指未经染色的丝,“朴”本指未经加工的木材,老子以“素、朴”指称人或事物未受外界干预时的自然状态。老子认为,执政者应摒弃有悖于人或事物自然本性的各种主张和诉求,引导百姓回复到素朴的自然状态。后用“见素抱朴”形容不为外物牵累、保持本真纯朴的秉性。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xiàn)素抱朴,少私寡欲。
(抛弃圣明与智慧,民众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道德,民众恢复自然的孝慈;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就会消失。圣智、仁义、巧利都是不必要的文饰,不足以治理天下,因此要使民众有所归属,保持素朴,减少私欲。)
减少对外物的过度欲求。“欲”主要指人为外物所感而产生的欲求。人容易陷入对外物的过度追求中,从而造成对自身生命的伤害,同时也会带来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与社会秩序的混乱。因此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寡欲”。儒家认为,…
恬淡宁静。最初指清心寡欲、平和恬淡的一种人生态度。道家主张“淡”,认为淡而无味才是至味,这种思想对于“淡泊”审美观念的形成有较大影响。从魏晋时代开始,淡泊被运用于审美领域,指平和清淡的艺术美感与风格,与…
事物的本来状态,旨在与“人为”的意义相区别。哲学意义上的“自然”的概念,与常识性的“自然界”的概念不同。在日常语义中,“自然界”指人与社会之外的物质世界,这一领域是不受人为干扰的。但从哲学层面来看,人与…
淡泊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心神宁静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淡泊”,恬淡寡欲,不重名利;“宁静”,安宁恬静,不为外物所动;“致远”,到达远处,即实现远大目标。这是古代中国人所追求的自我修养的一种境界,其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