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对外物的过度欲求。“欲”主要指人为外物所感而产生的欲求。人容易陷入对外物的过度追求中,从而造成对自身生命的伤害,同时也会带来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与社会秩序的混乱。因此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寡欲”。儒家认为,应通过道德的培养来节制欲望,同时,“寡欲”也是确立内在德性的重要手段。道家则强调,“寡欲”有助于人们回归“自然 ”的状态。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说:“修养心性没有比寡欲更好的方式了。一个人如果寡欲,其善性即使有所缺失,缺失也会较少;一个人如果多欲,其善性即使有所保存,保存的也会较少。”)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xiàn)素抱朴,少私寡欲。
(抛弃圣明与智慧,民众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道德,民众恢复自然的孝慈;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就会消失。圣智、仁义、巧利都是不必要的文饰,不足以治理天下,因此要使民众有所归属,保持素朴,减少私欲。)
人对外物的欲求。“欲”主要指人为外物所感而产生的欲望,包括对食物、美色等外在事物的欲求。“欲”是人天生所具有的本性,需要获得适当的满足,但同时也要有所节制。如果对外物的欲求超出一定的限度,则会造成对自身…
儒家提出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慎独”有两种不同含义:其一,将“独”理解为闲居独处。人们在独处时,没有他人的监督,最容易放纵行事。“慎独”即要求在独处时谨慎对待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守道德、礼法的要求。其二,…
恬淡宁静。最初指清心寡欲、平和恬淡的一种人生态度。道家主张“淡”,认为淡而无味才是至味,这种思想对于“淡泊”审美观念的形成有较大影响。从魏晋时代开始,淡泊被运用于审美领域,指平和清淡的艺术美感与风格,与…
安于贫困而乐于守道。在孔子(前551—前479)与儒家看来,对于道义的学习与执守,并不是出于任何功利的目的,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同,是毕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因此,以道义为最高准则的人,不会以违背道义的方式去追求富贵…
君子在困境中也能坚守道义。“君子”本指贵族男子和统治者,后泛指有教养、有德行的人;“固穷”即在穷困或在不得志的情况下,仍会坚持自己的理想、价值和操守。古人认为,困境是对“君子”的一种考验与历练,而“君子…
孔子(前551-前479)、颜回(前521-前481)的自得之乐。“孔颜之乐”是儒家尤其是宋明理学家所推崇的一种精神境界。常人往往不堪忍受贫困的生活,但孔子、颜回却能不受简陋的物质条件的困扰,而保持一种快乐的精神境界…
人没有非分的贪欲,就能做到刚正凛然。“欲”指各种私欲、贪欲;“刚”即刚正公道、正直有力。“无欲”并不是绝对禁止人们有“欲”,而是提倡克制自己的私欲、贪欲。“无欲则刚”讲的是立身处事尤其是执政做官的基本道…
关注、保持素朴的状态。出自《老子》。“素”本指未经染色的丝,“朴”本指未经加工的木材,老子以“素、朴”指称人或事物未受外界干预时的自然状态。老子认为,执政者应摒弃有悖于人或事物自然本性的各种主张和诉求,…
淡泊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心神宁静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淡泊”,恬淡寡欲,不重名利;“宁静”,安宁恬静,不为外物所动;“致远”,到达远处,即实现远大目标。这是古代中国人所追求的自我修养的一种境界,其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