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简称。由南宋心学大家陆九渊(1139—1193)提出。陆王心学认为,人内在的心灵与外在的宇宙具有同等价值,真理是超越时空的,心和道是全人类共同的。只要是人,无论是古今东西,都会有同一的价值观念、同一的真理和道德认知,而人类认同的基础就在于此。明末清初之后,随着中西文化之间的大规模交流,心同理同这一观念被用来理解东西方学术文化上的共通与差异,认为西方舶来的异域新知虽然在形式上与中国既有的知识体系有差异,但根本思想是可以会通的。
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千百代之前,世上有圣人出现,他的心和理与我们现在是一样的;千百代之后,有圣人出现,那他的心和理与我们现在也是一样的。)
且智慧既开以后,心理同而后起胜,自亦必有冥合古法之处,且必有轶过前人之处。
(况且智慧开启之后,天下之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而后兴起的要占优势,也肯定有暗合古法的地方,并且肯定有超越前人之处。)
本义指玉石的纹理,引申而有三重含义:其一,指具体事物的样式或性质,如短长、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等物理属性;其二,指万事万物所遵循的普遍法则;其三,指事物的本原或本体。后两种含义与“道”相近。宋明…
虽然有着相同的目标,但所走的道路不同。语出《周易·系辞下》,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指不同学派、不同人对于社会秩序、价值的理解虽然不同,主张的社会治理方法也有差异,但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谋求社会…
作为最高范畴的“理”存在于不同事物之中或呈现为不同形态。“理一分殊”是宋明理学家对“理”的存在形式的一个重要理解。由于“理”的含义不同,“理一分殊”的意义也有所差别:其一,就万物本体或本原之“理”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