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万物与人类社会所遵循的普遍法则。宋明儒者认为,“天”的本质意义就是“天理”,并将“天理”作为具有终极意义的最高范畴。“天理”是事物的本体或本原,决定着人与事物的本性,是自然法则与人伦道德的依据。“天…
大地、山川的分布、运行及其规则。“地理”一词出自《周易》。地形的起伏交错、山川的分布走势,呈现出某种恒常的法则,就是“地理”。古人认为,人伦生活与天地万物遵循着相通的法则。因此,人们可以通过对“…
本义指肌肉的纹理,引申指事物细密的条理。作为文学术语由清代翁方纲首先提出,兼指义理与文理两方面:义理是诗歌所阐述的道理或事理,主要指合乎儒家的思想和学问;文理是诗歌的条理或脉理,主要指诗歌的结构、格律和…
作为最高范畴的“理”存在于不同事物之中或呈现为不同形态。“理一分殊”是宋明理学家对“理”的存在形式的一个重要理解。由于“理”的含义不同,“理一分殊”的意义也有所差别:其一,就万物本体或本原之“理”而言,…
彻底探究人和事物的原理,充分发挥人和事物的本性。“穷理”即寻根究源,穷尽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一切原理、规律或法则;“尽性”即透彻了解,充分发挥人和事物固有的天性或本质属性。宋代理学家将其作为认识世界、修养道…
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简称。由南宋心学大家陆九渊(1139—1193)提出。陆王心学认为,人内在的心灵与外在的宇宙具有同等价值,真理是超越时空的,心和道是全人类共同的。只要是人,无论是古今东西,都会有同一的…
本义指人所行之路,引申而有三重含义:其一,指不同领域的事物所遵循的法则,如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称为天道,人事活动所遵循的规律称为人道;其二,指万事万物所遵循的普遍法则;其三,指事物的本原或本体,超越于有形…
“一”有三种不同含义:其一,指万物的本体或本原,即“道”的别称,或称“太一”。其二,指天地未分之时的混沌状态。“一”分化形成天地,天地万物都产生于这样一个混沌的统一体。其三,指事物的统一性,与“多”“两…
独立于主观意识之外的物质实体,是构成一切有形之物的原始物质材料,同时也是生命和精神得以发生和存在的基础。此外,某些思想家还为“气”赋予了道德属性。“气”没有具体的形状,永远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气”的凝聚…
事物发生的端始。“元”在天地万物之先,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都始于“元”。“元”有多种具体的表现形式。汉代的人将“元”理解为“元气”,也即是产生和构成万物的某种原始物质材料。《周易•彖上》以“乾元”“坤元…
真实无妄。“诚”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儒家认为,“诚”是“天道”或“天理”的本质,是万物得以存在的根据。同时,“诚”也是道德的本原和基础,一切道德的行为必须建立在内心真实无妄之上,否则便是虚妄,《中…
“太极”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指世界的本原。但古人对“太极”的世界本原之义又有不同理解:或以“太极”为混沌未分的“气”或“元气”;或以之为世界的普遍法则,即“道”或“理”;或以之为“无”。其二,占筮术…
天地万物的存在与变化所遵循的基本法则(与“人道”相对)。古人对“天道”的理解并不相同:其一,认为“天道”尤其是与日月星辰运行有关的天象暗示或决定着人事的吉凶成败。古代有专门的职官负责通过对天象的观察来推…
人天生所具有的道德本性与道德上的认识和实践能力。“良知”一词最初由孟子(前372?—前289)提出,认为人不假思虑便能知道的便是“良知”。“良知”的具体内容包括亲爱其父母、尊敬其兄长。而亲爱父母是仁,尊敬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