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才能、材质。具体而言,“才”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指人应对、处理事务的才能、才干。在这个意义上,“才”是因人而异的。人有才与不才之分,也有兼才与偏才的不同。其二,指人天生所具有的材质,通“材”,接近或等同于“性”的概念。与对“性”的理解相似,人们对“才”之善恶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仲弓担任季氏的总管,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将政务先分派给下面的官员,宽赦他们轻微的过错,举用有贤能的人才。”)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孟子说:“丰年,年轻子弟多善行;灾年,年轻子弟多暴虐。并不是天赋的材质有所不同,而是由于恶劣的环境使他们丧失了善心。”)
“三才”指天、地、人。《易传》在解释《易》的卦象时提出了“三才”之说。在由“—”(阳爻)、“--”(阴爻)六画所组成的一卦中,处于下位的初爻(一爻)、二爻象征地,中间的三爻、四爻象征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人,上位的五…
指修史或治史的人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等三项专长。是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jī,661—721)提出的史学观点。“史才”指史书撰述能力;“史学”指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资料;“史识”指分析和评判历史的思想见识…
崇尚贤才。中国古代很多学派都提出过“尚贤”或类似的主张。“尚贤” 即要求执政者崇尚贤能之士,并依据其德行、才能赋予相应的职权,使其在国家治理中充分发挥其作用。良好的德才应成为选任官吏的优先原则。对儒家而…
推举有才德的人,包容一般人。治国理政要达到良好状态,必须选拔、任用有品德、才能出众的人,但对于德行、资质都很一般的人也能放开襟怀,予以包容。这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尚贤”与“仁爱”精神的有机结合。
得到人心或人才就会兴旺,失去人心或人才就会衰亡。“人”指民心、人心,也指人才。语出《史记·商君列传》。其含义有二:其一,民心、人心决定一个国家或政权的盛衰兴替。只有得到民心、顺应民意,才能保持国家或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