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画理论或文学批评中用来指称用笔或风格上的遒劲刚健与圆润妍美的一对术语。秦汉时代流行相面术,“骨”指人体骨骼,“肉”指皮肉。汉魏六朝时期,它们被用作文艺批评术语。在书画领域,“骨”指笔力直硬劲拔,“肉”指用墨或着色浓重圆润。在文学创作方面,“骨”侧重指风格上的遒劲刚健,“肉”侧重指辞采上的圆融妍美。这一对术语喻指文艺作品的体格骨力(思想内容、风格特点)与表现之美的关系,也蕴含着文艺作品思想情调与形式妍美的匹配。
骨丰肉润,入妙通灵。
(结体要遒劲而运笔要圆润,方能抵达精妙境界而与神灵相通。)
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
(必须以思想感情作为文章的灵魂,以事实道理作为文章的骨髓,以文采辞藻作为文章的肌肤,以谐合音律增强文章的韵味和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