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影响最大的古文流派,因代表人物都是安徽桐城人,故名。形成于康熙(1662—1722)年间,鼎盛期在乾隆(1736—1795)、嘉庆(1796—1820)年间,文脉绵延近二百年。创始人方苞(1668—1749)提出“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该观点奠定了学派的风格基调。主要人物先后有戴名世(1653—1713)、刘 大 櫆(kuí,1698 — 1779)、 姚 鼐(nài,1732 — 1815)、梅 曾(zēng)亮(1786 — 1856)、方东树(1772—1853)、吴汝纶(1840—1903)等。桐城派普遍重视文与道的关系,要求在内容上“文以载道”,形式上“雅洁”,其重要理论有方苞提出的“义法”说,姚鼐提出的“义理、考据、辞章”说,以及刘大櫆提出的“神气”说。桐城派继承了中国古文写作的优良传统,对散文创作做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长期享有盛誉,直至近代梁启超(1873—1929)等人倡导“文界革命”,桐城派才被认为是保守的象征而受到诟病。
神者,文家之宝。文章最要气盛,然无神以主之,则气无所附,荡乎不知其所归也。神者气之主,气者神之用。神只是气之精处。古人文章可告人者惟法耳,然不得其神而徒守其法,则死法而已。
(“神”是写文章的人最要看重的东西。写文章最是要“气”盛,但如果没有“神”统帅“气”,那么“气”就会没有东西可以依附,就像在空中飘荡而无所归依。“神”是“气”的灵魂,而“气”是“神”的具体应用。“神”是“气”的凝聚与精华。古人能告诉别人的只是文章的技法,但如果得不到文章的“神”而只是遵守技法,那这些技法不过是死的东西而已。)
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维盛清治迈逾前古千百,独士能为古文者未广。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
(写文章,有所取法然后能写好,有所变化然后能光大。如今大清太平盛世,超越前代千百倍,唯独能写古文的文士不多。[写文章最好的,]过去有侍郎方苞,现在有刘大櫆先生,天下的好文章,大概都出自桐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