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创作要围绕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展开。由明末清初曲论家李渔(1611—1680)提出。李渔认为,古人写文章,必有一篇之“主脑”。所谓主脑,是作者写作的缘由或文章的立意。一部戏曲,也必定围绕一个人、一件事而生发,这一个人、一件事就是戏曲的主脑,它推动戏剧情节和矛盾冲突的发展。这个“人”和“事”可以理解为戏曲的主角和关键事件。所谓关键事件是全剧所有事件中对矛盾冲突起枢纽作用、能够将全部情节串联起来的中心事件。他举例说,《西厢记》的主脑是张君瑞一人、白马将军解围一事,其余皆由此人和此事件引出。立主脑兼指立人、立事而言,很多人创作传奇,知道确立主角,却不知道确立关键事件,导致全本如同断线的珠子、没有栋梁的房屋。“立主脑”对于戏曲的结构非常重要。
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传奇亦然。
(古人写一篇文章,必然有一篇的主脑。主脑不是别的,就是作者写文章的本来意图和主题。创作传奇也是这样。)
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
(凡是写一篇文章,其写作意图都应该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扩展开来就是千万句,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所谓主脑就是这个意思。)
最初指房屋的构造样式,后指文艺作品的谋篇布局和各部分的组织排列。在书法理论中,“结构”既指单个字的结体,也指整幅作品的章法与分布。其中,笔画的长短粗细俯仰等,决定每个字的形态,故“结体”是书法艺术的根本…
戏曲创作必须把握好人物、故事情节的虚构与真实的关系。由明末清初曲论家李渔(1611—1680)在《闲情偶寄》中提出。李渔认为,戏曲所用素材,有古代的,有当今的,有据耳目传闻虚构,有据真人真事改编,大多跟寓言故事…
指戏曲创作应摆脱陈旧的创作模式。所谓窠臼,不仅指以往作品的窠臼,还包括创作者个人的窠臼。由明末清初曲论家李渔(1611—1680)在《闲情偶寄》中提出。李渔认为,戏曲创作的取意、填词应力求新颖,不能蹈袭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