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文学艺术作品的风采神韵。“风神”一词最初见于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评,指风度神采,后引入文艺批评领域。唐代书法理论采用“风神”来形容书法作品的艺术特点,宋代姜夔(1155?—1209)《续书谱》的书论思想更是以“风神”为核心,他认为书法家的品行、师承、技艺、创新、纸笔等共同决定了作品的风采与神韵。文论中对于“风神”的运用,影响较大的是明代茅坤(1512—1601)的文章批评论。他以《史记》为“风神”典范,标举欧阳修(1007—1072)的文章具备“风神”之美,其评价标准注重叙事方面的条畅和情韵方面的感慨。
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
(书法作品的风神,一要求人品高尚,二要求学习古人,三要求纸笔优良,四要求奇险劲健,五要求高超明智,六要求圆润光泽,七要求笔势的相向与相背适宜,八要求时常写出新意。)
西京以来,独称太史公迁,以其驰骤跌宕,悲慨呜咽,而风神所注,往往于点缀指次外,独得妙解,譬之览仙姬于潇湘洞庭之上,可望而不可近者。
(西汉以来,我唯独称赞太史公司马迁,因为他的文章纵横跌宕,悲慨呜咽,而文章中所蕴含的风神,往往在字句点缀指示之外,独得精妙的意旨,好比在潇水、湘江、洞庭湖之上看见仙子,可以远望而不可近距离接触。)
“神”有四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指具有人格意义的神灵,具有超越于人力的能力。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等自然事物皆有其神灵,人死后的灵魂也可以成为神灵。其二,指人的精神、心神。道教认为“神”是人的生命的主宰,…
指文学艺术作品中清远淡雅的意蕴和韵味。原本是对人物的风度神情的评价,魏晋时人认为人格之美在于内在精神气韵,不同于汉代人推重外形。后来这一概念进入书画理论,指作品内在的精神韵味。明代人从书画理论引入诗歌理…
指绘画、书法、文学中所流露出的气势、韵致和生机,是文学艺术作品整体给人的审美感觉。最初仅用于绘画,指用墨、用笔恰当,作品就能表现出自然山水的意态,画幅上就会有流动的生机,令人体味到笔墨之外的精神、韵味。…
指作品中由纯正的思想感情和严密的条理结构所形成的刚健劲拔、具强大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的神韵风貌。其准确含义学界争议较大,但大致可描述为风神清朗,骨力劲拔。“风”侧重指思想情感的表达,要求作品思想纯正,气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