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文学艺术作品中清远淡雅的意蕴和韵味。原本是对人物的风度神情的评价,魏晋时人认为人格之美在于内在精神气韵,不同于汉代人推重外形。后来这一概念进入书画理论,指作品内在的精神韵味。明代人从书画理论引入诗歌理论,使神韵成为对诗歌风格的要求,清代王士祯(1634—1711)是“神韵说”的发扬光大者,他特意编选了《唐诗神韵集》,借编选理想的诗歌阐发自己的审美趣味,又在诗歌理论著作中大力倡导,构建起独具特色的诗歌艺术审美体系,从而使“神韵说”得以完善定型,最终成为清代诗学的一大流派。
诗之佳,拂拂如风,洋洋如水,一往神韵,行乎其间。
(好诗如同拂面的清风,如同流过的浩大河水,仿佛有种神韵行进在诗的字里行间。)
予尝观唐末五代诗人之作,卑下嵬(wéi)琐,不复自振,非惟无开元、元和作者豪放之格,至神韵兴象之妙以视陈隋之季,盖百不及一焉。
(我曾经读唐末五代时的诗人作品,格调卑下猥琐,气势不振,非但没有开元、元和年间诗作的豪放风格,在神韵、兴象的绝妙方面,甚至连陈、隋衰微时期的诗作的百分之一都比不上。)
“神”有四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指具有人格意义的神灵,具有超越于人力的能力。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等自然事物皆有其神灵,人死后的灵魂也可以成为神灵。其二,指人的精神、心神。道教认为“神”是人的生命的主宰,…
主要含义有二:其一,作为文体形式的组成要素,指清雅、和谐、动听的声音之美。“韵”最先指构成汉语字音的要素之一。诗、词、曲等文体讲究押韵,被称为韵文。韵文讲求韵的位置安排和合理组合,节奏参差而和谐,能充分…
指绘画、书法、文学中所流露出的气势、韵致和生机,是文学艺术作品整体给人的审美感觉。最初仅用于绘画,指用墨、用笔恰当,作品就能表现出自然山水的意态,画幅上就会有流动的生机,令人体味到笔墨之外的精神、韵味。…
指文学艺术作品的风采神韵。“风神”一词最初见于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评,指风度神采,后引入文艺批评领域。唐代书法理论采用“风神”来形容书法作品的艺术特点,宋代姜夔(1155?—1209)《续书谱》的书论思想更是以“风…
原是自然界中景色物候的总称,也指某个时期社会的总体精神风貌。“气象”兼指气概、气势和景色、景物两方面而言。具体到艺术领域,指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与气概,内涵偏重于宏伟壮大,多用“雄浑”“浑厚”“峥嵘”…
文学作品中表达作者主观情感和独特意境的典型物象。“意”指作者的思想情感;“象”是外在的具体物象,是寄寓了作者思想情感的艺术形象。在文学创作中,“意象”多指取自大自然中能够寄托情思的物象。“意象”强调文学…
诗歌中能够使欣赏者反复回味的意蕴,实即诗歌美感。南朝诗论家钟嵘(?— 518 ?)在《诗品》中提出,五言诗歌创作应重视内容与形式的配合,使欣赏者在品读中产生无穷的回味。后来“滋味”也指从事文艺创作时的一种趣…
本指相对于客观外物的人的心灵世界,包括性情、才智两个方面。南北朝时期,“性灵”成为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术语,主要指与社会伦理、政治教化与传统创作观念相对的个体的精神才智与性情气质,强调文艺应该发自并表现人…
本义指肌肉的纹理,引申指事物细密的条理。作为文学术语由清代翁方纲首先提出,兼指义理与文理两方面:义理是诗歌所阐述的道理或事理,主要指合乎儒家的思想和学问;文理是诗歌的条理或脉理,主要指诗歌的结构、格律和…
指诗歌的体制声调,包括思想旨趣和声律形式两方面,涉及诗歌批评的品味与境界。“格”指诗歌的体制合乎规范,“调”指诗歌的声调韵律。唐宋时期的一些诗论家倡导格调,意在确立诗歌的雅正标准。明清以后的格调说,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