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库

TERMBASES

分类:
专辑:第七辑 | 学科:文艺

不平则鸣(

本义是物体没有放平就容易发出声响,引申为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就要发出不满的声。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768—824)意在说明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为作者受到外界的激发,心中产“不平之气”,这种不平之气推动作者用文学表达出来。这一理论是对孔子(前551—前479)“诗可以怨”司马迁(前145 或前135 ?—?)“发愤著书”说的继承与发展,北宋欧阳修(1007—1072)进一步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见解,认为诗在困厄艰险的环境中,幽愤郁积于心,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

引例
1

大凡物不得其平鸣。 (一般来说,物体为放置不平就容易发出声响。)

引例
2

公曰:《说难》《孤愤》,贤圣发愤之所作也。由此之,古之贤圣,不愤不作矣。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乎? (司马迁说:《说难》《孤愤》 ,是圣贤之为抒发愤懑而写的作品。这样看来,古代的圣贤之,没有愤懑的情绪是不会写作的。没有愤懑情绪的写作,就如同不寒冷却打寒颤,没病却痛呻吟,即使写出来,又有什么值得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