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库

TERMBASES

分类:
专辑:第七辑 | 学科:文艺

诗穷而后工(

只有在遭受困厄艰险的环境中,幽愤郁积于心,方能写出上乘的诗歌作品。这里的“穷”,并非指物质活上的“穷困”,而是指广义的逆境。“工”,工致精美。这一命题由北宋著名文坛领袖欧阳修(1007-1072)提出。欧阳修认为,诗逆境而能对现实益有所超脱,这有助于诗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世况情。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继承发展了司马迁(前145或前135?—?)的“发愤著书”说与韩愈(768—824)的“不平”说,但它不再强调诗自身愤懑的宣泄,而是揭示了优秀诗歌作品之所以产的规律。欧阳修之后,此说文学批评理论中关于优秀文学作品产规律的带有普遍意义的说

引例
1

予闻世谓诗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之辞也。……盖愈穷愈工。然非诗之能穷,殆穷者而后工也。 (我听到世说,诗很少有仕途通达的,大多不顺。果真是这样吗?大概是世间流传的那些诗,多是出于古代不得志的诗们的创作吧。……大概诗越是命运不顺,他们的诗就写得越是精美。这样看来,并不是写诗让命运不顺,恐怕是诗命运不顺,然后做的诗精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