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一切欲望与理性思维的干扰,达到心灵的纯净与安宁。由道家老庄最先提出,荀子(前313?—前238)也用它说明专心致志所达到的一种精神状态。由于这种心境与文艺审美中无物无我、无知无欲的心理特性相通,因此,古代…
独立于主观意识之外的物质实体,是构成一切有形之物的原始物质材料,同时也是生命和精神得以发生和存在的基础。此外,某些思想家还为“气”赋予了道德属性。“气”没有具体的形状,永远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气”的凝聚…
心灵进入完全虚静的状态。出自《庄子·人间世》。书中借由孔子(前551 — 前479)之口向颜回(前521 — 前481)讲解“心斋” 之义。庄子(前369 ?— 前286)认为,耳和心在感知外物时,有彼我、是非之别。而气则虚无…
荀子(前313 ?— 前238)所提出的一种用以把握日用伦常之道的心灵状态。荀子认为,需要通过心的作用才能知“道”。但人心时常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只有进入“虚壹而静”的状态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虚”是不使已收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