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是自然界中景色物候的总称,也指某个时期社会的总体精神风貌。“气象”兼指气概、气势和景色、景物两方面而言。具体到艺术领域,指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与气概,内涵偏重于宏伟壮大,多用“雄浑”“浑厚”“峥嵘”…
指作品的气势与骨力。多形容文学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刚健劲拔的精神气度和力度美。“气骨”这一术语出现于南朝,与当时的人物品评风气相呼应,用来形容诗文、书法、绘画等文学艺术作品中劲健的精神气度和内在骨力,与“…
指绘画、书法、文学中所流露出的气势、韵致和生机,是文学艺术作品整体给人的审美感觉。最初仅用于绘画,指用墨、用笔恰当,作品就能表现出自然山水的意态,画幅上就会有流动的生机,令人体味到笔墨之外的精神、韵味。…
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精神气质与个性特点。是作家的内在精神气质与作品外在的行文气势相融合的产物。“气”原指构成天地万物始初的基本元素,用在文论中,既指作家的精神气质,也指这种精神气质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反映着人与动物的身体需求与生命状态的气。“血气”是人天生所具有的,反映着血肉之躯对于外在物质的需求。“血气”的状态在人的各个生命阶段中是不同的,其盛衰反映着生命力的强弱。年轻时“血气”并不稳定,及至壮年…
最精致细微的“气”。对“精气”较为详细的解释,最早见于《管子》。 在《管子·内业》等篇的讨论中,“精气”指“气”中最精致细微的部分, 是“道”的具体呈现。一切有形之物及人类都是由“精气”构成的。此外, 人…
涵养道德精神、调养身心健康以达到良好的心态,从而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这一术语具有多重蕴涵:其一,先秦孟子(前372 ?— 前289)强调君子应善于培养道德精神的“浩然之气”。其二,东汉王充(27 — 97 ?)在《…
盛大而充盈于生命之中的正直之气。孟子(前372?—前289)认为“浩然之气”是与道义相匹配的,由内而生,非得自于外。个人能够坚守善道,反省自身行事能无愧于心,“浩然之气”就会自然发生并逐渐充盈。一旦养成“浩然…
指从事文学创作时描摹事物的外在形貌,传达事物的内在气势、神韵。它强调文学创作不能仅是描摹事物的外在形貌,更要用心灵把握对象,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着力表达事物的气势、神韵或者人对事物的内在情感,如此方能创…
本义指人所行之路,引申而有三重含义:其一,指不同领域的事物所遵循的法则,如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称为天道,人事活动所遵循的规律称为人道;其二,指万事万物所遵循的普遍法则;其三,指事物的本原或本体,超越于有形…
“一”有三种不同含义:其一,指万物的本体或本原,即“道”的别称,或称“太一”。其二,指天地未分之时的混沌状态。“一”分化形成天地,天地万物都产生于这样一个混沌的统一体。其三,指事物的统一性,与“多”“两…
本义指玉石的纹理,引申而有三重含义:其一,指具体事物的样式或性质,如短长、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等物理属性;其二,指万事万物所遵循的普遍法则;其三,指事物的本原或本体。后两种含义与“道”相近。宋明…
事物发生的端始。“元”在天地万物之先,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都始于“元”。“元”有多种具体的表现形式。汉代的人将“元”理解为“元气”,也即是产生和构成万物的某种原始物质材料。《周易•彖上》以“乾元”“坤元…
“太极”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指世界的本原。但古人对“太极”的世界本原之义又有不同理解:或以“太极”为混沌未分的“气”或“元气”;或以之为世界的普遍法则,即“道”或“理”;或以之为“无”。其二,占筮术…
本义指屋檐和栋梁,引申指空间和时间,及由无限空间和无限时间所构成的世界整体。“宇”指天地四方,也即是包括上、下、东、西、南、北的整个空间;“宙”指往古来今,也即是包括过去和未来的整个时间。“宇宙”在空间…
本义指物体对于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引申而有两重含义:其一,指天地之间性质相反的两种气;其二,指两种最基本的矛盾势力或属性,凡动的、热的、在上的、向外的、明亮的、亢进的、强壮的为“阳”…
“五行”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指五种最基本的事物或构成万物的五种元素。《尚书·洪范》最早明确了“五行”的内容,即金、木、水、火、土。五种事物或元素有其各自的属性,彼此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其二, 五行…
“浑沌”又作“混沌”,有两种不同含义:其一,指天地分化形成以前宇宙浑然一体的状态。常以未分化之“气”言之。天地万物皆由“浑沌”分化演变而成。其二,特指《庄子》一则寓言中的中央之帝。中央之帝浑沌无七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