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封邦建国。古代帝王将爵位、土地和人口分封给亲戚或功臣,让他们在封地内建国。各封国的规模小于王室直辖领地;在遵循王室统治秩序的前提下,各封国在军、政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自主性;封国之间相互制衡,共同拱卫王室。封国的世袭要经王室确认,并按规定向王室缴纳贡赋。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封建制相传始于黄帝时期,至西周时期达于完备。它与基于血缘家族制而形成的宗法制互为表里,并随之衍生出等级身份制等。秦始皇(前259—前210)统一中国后,废除封建制,实行郡县制。自此直到清代,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集权制或专制帝制;而“封建”作为专制帝制下的一种辅助性手段,或隐或现地存在着。
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
(封建制经历了上古的圣贤之王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也没有能废除它。)
古代指诸侯和大夫的领地。古代诸侯的封地称“国”,大夫的封地称“家”。“国家”是“国”与“家”的合称。在古代中国,家庭、家族、国家都是依据血缘、宗法关系构建起来的,在组织结构上具有共通性。这就是所谓的“家…
中国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嫡庶来组织治理家族、国家、社会的原则和方法。宗法由父系氏族的家长制演化而来,定型于西周,与封建制等互为表里。宗法分为家国两个层面,在家的层面,宗族的嫡长子是家族的嫡系继承人…
古多指天子统治范围的全部土地及统治权。古人认为,大夫的统治范围是“家”,诸侯的统治范围是“国”,天子的统治范围是“天下”。“天下”字面义是“普天之下”,实质指天子统治或名义之下的“家国”统合体所覆盖的全…
推重国家思想与法度的统一。“大一统”之说由西汉董仲舒(前179—前104)提出,用以概括《春秋》一书的思想主旨。董仲舒认为,国家需要统一法令制度,而要实现法令制度的统一,还需要统一思想。思想的纷杂不一,会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