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重国家思想与法度的统一。“大一统”之说由西汉董仲舒(前179—前104)提出,用以概括《春秋》一书的思想主旨。董仲舒认为,国家需要统一法令制度,而要实现法令制度的统一,还需要统一思想。思想的纷杂不一,会使得民众无所遵从。董仲舒选择儒家学说作为国家统一的思想。在董仲舒看来,推重法制乃至思想的统一,是一种恒常不变的法则。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wú)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春秋》推重国家思想与法度的统一,这是天地永恒的法则,是古今相通的道理。如今老师讲授不同的道理,人们发表不同的议论,百家学说各异,宗旨不同,所以居上位者无法秉持统一的标准。法令制度屡次变换,臣民不知道如何去遵守。我认为凡不属于六艺科目及与孔子相关的学说,都要禁止,不许他们同时发展。乖僻不正的学说禁绝了,然后纲纪可以统一而法令制度可以显明,民众就知道所要遵从的法则。)
即封邦建国。古代帝王将爵位、土地和人口分封给亲戚或功臣,让他们在封地内建国。各封国的规模小于王室直辖领地;在遵循王室统治秩序的前提下,各封国在军、政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自主性;封国之间相互制衡,共同拱卫王室…
古代指诸侯和大夫的领地。古代诸侯的封地称“国”,大夫的封地称“家”。“国家”是“国”与“家”的合称。在古代中国,家庭、家族、国家都是依据血缘、宗法关系构建起来的,在组织结构上具有共通性。这就是所谓的“家…
古多指天子统治范围的全部土地及统治权。古人认为,大夫的统治范围是“家”,诸侯的统治范围是“国”,天子的统治范围是“天下”。“天下”字面义是“普天之下”,实质指天子统治或名义之下的“家国”统合体所覆盖的全…
中国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嫡庶来组织治理家族、国家、社会的原则和方法。宗法由父系氏族的家长制演化而来,定型于西周,与封建制等互为表里。宗法分为家国两个层面,在家的层面,宗族的嫡长子是家族的嫡系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