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是中国古代思想中具有神圣性和终极意义的一个概念。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指自然意义上的天空或人世之外的整个自然界,其运行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和秩序;其二,指主宰万物的具有人格意志的神灵;其三,指万…
以“道”拯救、帮助天下的人。“道”指道理、道义,也可以是某种学说、思想等;“济”即救助,使人免于困苦;“天下”指世间所有的人。“道济天下”包含两层意思:其一,“道”的价值有无、大小就是看它于天下人是否有益…
天下是公众的,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天下”,本义是“普天之下”,喻指君位、国家政权或整个国家,后泛指整个世界。“公”,大家、公众。狭义指贤人,德才兼备的人;广义指全体国民或天下所有的人。“天下为公”主要…
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国家是全国所有人的国家。首尾两个“天下”可以理解为国家或国家的最高统治权;中间一个“天下”是指天下所有的人。古人认为,天下并不固定属于哪一个人、哪一个家族所有,而是属于天下所有的…
天下的兴盛与衰亡,即便是普通百姓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源于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1613—1682)所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天下”在古代多指天子统治或名义下的中国全部疆域,而顾炎武提出“天…
以治国的方法治国,以治天下的方法治天下。管子(?—前645)认为,治理者不能拿治理“家”的方法直接用于治“乡”,不能拿治“乡”的方法直接用于治“国”(诸侯国),也不能拿治“国”的方法直接用于治“天下”(天…
古代指诸侯和大夫的领地。古代诸侯的封地称“国”,大夫的封地称“家”。“国家”是“国”与“家”的合称。在古代中国,家庭、家族、国家都是依据血缘、宗法关系构建起来的,在组织结构上具有共通性。这就是所谓的“家…
本义指河流和山岭,代指一个国家的政权及其所覆盖的全部疆域(义同“河山”)。这种用法隐含着这样的观念:河流、山岭地形险要,是卫护国家安全、政权稳固的天然屏障;疆域是国家的构成要素。
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土地神和五谷神。“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土地神和五谷神是以农为本的华夏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古代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社稷”因此成为…
中国的别称。《尚书·禹贡》中将中国划分为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同时代或稍后的典籍《周礼》《尔雅》《吕氏春秋》等有关“九州”的说法大同小异。“九州”作为行政区划…
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先民的自称。最早称“华”“诸华”或“夏”“诸夏”。“华夏”实际表达的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原先民对其共同的生活、语言、文化特征的一种认同和传承。秦建立以华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
古代华夏族、汉民族以黄河中下游流域为中心生活和活动的区域。“中国”最初是一个地域兼文化的概念。华夏族多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与“四方”相对)。后泛指中原地区以及在中原地区建立…
“中华”是“中国”与“华夏”复合的简称。“华”同“花”,喻指文化灿烂。华夏的先民建国于黄河中下游,自认为居天下之中央,且又文化发达,所以称“中华”。随着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的不断扩张,凡所统辖之地,…
全国各地或世界各地。古人认为中国的疆域四面环海,各依方位称“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合称“四海”。它蕴含着远古中国人关于中国和世界的地理图景:“九州”居“天下”之中,“天下”由“九州”及其周边…
“四海之内”,即古代中国疆域以内。古人认为中国的疆域四周环海,各依方位称“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合称“四海”。“海内”即指“四海”所环绕的疆土。它隐含着古人以海为界的国土意识,是农耕文明的反…
“四海之外”,指古代中国疆域之外、国外,也指边远地区。古人认为中国疆域四周环海,各依方位称“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合称“四海”,所以称中国以外的地方为海外。其中隐含着古人以海为界的国土意识。…
即封邦建国。古代帝王将爵位、土地和人口分封给亲戚或功臣,让他们在封地内建国。各封国的规模小于王室直辖领地;在遵循王室统治秩序的前提下,各封国在军、政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自主性;封国之间相互制衡,共同拱卫王室…
中国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嫡庶来组织治理家族、国家、社会的原则和方法。宗法由父系氏族的家长制演化而来,定型于西周,与封建制等互为表里。宗法分为家国两个层面,在家的层面,宗族的嫡长子是家族的嫡系继承人…
推重国家思想与法度的统一。“大一统”之说由西汉董仲舒(前179—前104)提出,用以概括《春秋》一书的思想主旨。董仲舒认为,国家需要统一法令制度,而要实现法令制度的统一,还需要统一思想。思想的纷杂不一,会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