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和理解文艺作品的意蕴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原指音乐欣赏中的知己,后经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批评家的阐释,用来泛指文艺鉴赏中的心心相印、互相理解。“知音”作为文学批评的核心概念,涉及文艺创作与鉴赏中的个体差异与共性等诸多问题,有着丰富的精神蕴涵,与西方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接受美学、解释学等基本思想有一致之处。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
(不懂自然声音的人无法与其谈论音律,不懂音律的人无法与其谈论音乐,通晓音乐的人也就接近懂得礼了。)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理解音乐是多么困难啊!音乐实在难于理解,理解音乐的人很难遇到,要遇到理解音乐的人,恐怕是千年一遇呀!)
指音乐,是由心中情感触动而发出的有节奏和韵律的声音。古人常以“音”与“声”相对:凡自然物所发声音叫作“声”,由人的内心情感触动而发出的声音叫作“音”;单一的声响叫作“声”,不同“声”的比配叫作“音”,不…
不需言说而彼此心领神会。一般是指志趣、性情投合的朋友心意相通,能够互相理解和欣赏。特指自然美欣赏和文艺作品审美中主客体交融的境界。作者创作出美的意境,而欣赏者心领神会,感受到心与物高度融合及心心相印带来…
一种特定情境下形成的心理体验状态,在精神自由放松的状态下,直接领会、感知美,然后呈现于诗歌作品中,从而使诗歌整体的美感超越具体的语言文字,达到极高的审美层次。它能够在瞬间的心理体验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