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等五个音高递增的音符,大致对应于今天简谱中的1、2、3、5、6。在角后、徵前加变徵,在羽后加变宫,即为七声音阶。音阶细分意味着旋律多变,不过基于五声音阶的古典音乐尽管变化相对较…
体会和理解文艺作品的意蕴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原指音乐欣赏中的知己,后经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批评家的阐释,用来泛指文艺鉴赏中的心心相印、互相理解。“知音”作为文学批评的核心概念,涉及文艺创作与鉴赏中的个体差异…
八类乐器所演奏的声音能够协调配合,在整体上达到和谐。“八音”指由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等八种材质制成的乐器所演奏出的不同声音。“八音克谐”的说法出自《尚书》。它强调发挥八音各自的长处,在整体协调…
指动乱时代的音乐。儒家认为,音乐与社会政治相互联通,音乐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政治盛衰得失及社会风俗的变化。如果一个国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其音乐、诗歌等文艺作品一定充满了怨恨愤怒。统治者必须及时检讨并纠正…
国家将亡时的音乐,后多指颓靡荒淫的音乐。儒家认为,一个国家即将灭亡时,音乐多颓靡荒淫;而生活于社会底层的民众却困苦不堪,其音乐、 诗歌等文艺作品一定充满了悲哀忧思。统治者若还不警醒,亡国也就为期不远了。…
指太平时代的音乐。儒家认为,音乐与社会政治相互联通,音乐能反映 一个国家的政治盛衰得失及社会风俗的变化。乐教能促使政治清明,社会秩序稳定;反过来,太平时代政治开明、和美,其音乐、诗歌作品一定充满详和欢乐…
通过审察音乐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教化情况。是儒家文艺观的具体体现。儒家认为,乐为心声,能传达人的情感和感受,因此,国家政治是否清明、百姓生活是否富足、社会风气是否淳厚,往往会通过音乐表现出来。《左传》记载…
指唐玄宗开元(713—741)、天宝(742—756)年间的诗歌创作与艺术成就。与初唐、中唐、晚唐时期的诗歌相对应。这一时期是 “安史之乱”前唐帝国的黄金时代,当时,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南北文化融合,中外…
古代六艺之一,常与“礼”并称。相较于各种外在的礼法规范,音乐最能感动人的内心并对人的言行产生影响。但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属于儒家所 说的“乐”的范畴。“乐”应能有助于人的性情处于平和中正的状态,使人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