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都可以或必须接受教化;而人接受了教化,也就没有了因贵贱、贫富等而产生的差异。(一说:在教学时对学生一视同仁,不会按地位、贫富等将学生分成差等。)“教”指礼乐教化,即“人文”;“类”即种类,指贵贱、贫富、智愚、善恶、地域、种族等差别、区分。“有教无类”所昭示的是一种超越等级、地域、种族等差别的普及教育思想,更是一种主张平等待人、反对种种歧视的“人文”精神。
圣人之道无不通,故曰“有教无类”。彼创残之余,以穷归我。我援护之,收处内地,将教以礼法,职以耕农……何患之恤? (圣人的道德教化无处不相通,所以说“只要接受了统一的教化,就不会再有因地域、种族产生的差异”。他们突厥人遭受战争创伤,因处困境而归顺于大唐。我们帮助、保护他们,把他们迁入内地定居,教他们礼仪法度,使他们以耕田务农为业……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六艺”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历代儒者通过对“六经”文本的不断解释,为这些经典赋予了丰富的意义。“六艺”之学体现着古人对于世界秩序与价值的根本理解。其…
由朝廷创办的设于京师的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构。西周时期即有“太学”之名,但真正创设是在汉武帝(前156—前87)时期。太学的教授称“博士”,由精通儒家经典、有丰富教学经验、德才兼备的著名学者担任;学生称…
唐宋至明清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化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传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兼具教学、研究、藏书等多种功能。它渊源于佛教禅林和私人藏书楼,萌生于唐,兴盛于宋。南宋初年,朱 熹(1130 — 1200)、张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