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至明清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化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传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兼具教学、研究、藏书等多种功能。它渊源于佛教禅林和私人藏书楼,萌生于唐,兴盛于宋。南宋初年,朱 熹(1130 — 1200)、张栻(shì,1133 — 1180)、吕祖谦(1137 —1181)、陆九渊(1139 — 1193)等学者兴办书院,使之成为讲学及学派活动的基地。书院独立于官学之外,多设于环境宁静优美之地,由名师硕儒主持,追求学术自由与创新,注重言传身教、人格塑造,不图科举功名。南宋末年,书院逐步趋于官学,并与科举制度贯通。书院的兴衰与宋明理学的兴衰互为表里。1901年清政府下令书院全部改为学堂。书院前后存在一千多年,对中国古代教育和文化发展、推动中国文化走向海外产生过重大影响。
其他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与好事之家出钱粟赡学者,并立为书院。 (其他先世儒者曾经教化百姓、著名贤士生活并留下事迹的地方,以及那些乐意出钱粮供养学者的富裕人家,都可成为创设书院的缘由。)
由朝廷创办的设于京师的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构。西周时期即有“太学”之名,但真正创设是在汉武帝(前156—前87)时期。太学的教授称“博士”,由精通儒家经典、有丰富教学经验、德才兼备的著名学者担任;学生称…
通过分科考试选用官吏的制度。隋文帝(541—604)统一中国后,废除以门第、品级为主的选人制度。隋炀帝(569—618)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正式开科取士。历代科举,在考试科目、内容、录取规则上均有变化。各科之中,…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部儒家经典的合称。《大学》《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在唐代以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重视。随着唐宋以来儒学的复兴,《大学》《中庸》经过唐代韩愈(768 — 824)、李翱…
《诗》《书》《礼》《易》《春秋》等五部儒家经典的合称。先秦时期有“六经”之说,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因《乐》已亡佚(一说无文字),故汉代多称“五经”。从汉武帝(前156 — 前87)立“五…
任何人都可以或必须接受教化;而人接受了教化,也就没有了因贵贱、贫富等而产生的差异。(一说:在教学时对学生一视同仁,不会按地位、贫富等将学生分成差等。)“教”指礼乐教化,即“人文”;“类”即种类,指贵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