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长癞疮的人与美丽的西施,从道的角度看都可相通为一。厉,通“癞”,指长有癞疮的人。这是庄子(前369 ?— 前286)关于审美相对性的著名论述。原意指身长癞疮的人与著名的美女没有区别,因为她们都是“道”的产物及体现。美丑的判断只是人们主观上的感觉而已,而且美丑之间还可相互转化。庄子的这一思想,强调从造物的本原看,美丑都符合道,都具有内在的同一性。这个思想启发后世的文艺评论家从相反相成的维度去看待自然万物与文学创作。
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guǐ)憰(jué)怪,道通为一。
(细小的草茎与高大的庭柱,身长癞疮的人与美丽的西施,还有各种诡变怪异的事物,从道的角度来说都可相通为一。)
大用外腓(féi),真体内充。返虚入魂,积健为雄。
(大道呈现于外显得雄浑阔大,真实的本体则充满于内。唯有返回虚静,内心才能到达浑然之境;积蓄精神力量,笔力才能雄放豪健。)
本义指人所行之路,引申而有三重含义:其一,指不同领域的事物所遵循的法则,如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称为天道,人事活动所遵循的规律称为人道;其二,指万事万物所遵循的普遍法则;其三,指事物的本原或本体,超越于有形…
破除事物之间差异与对立的一种认识态度或生活方式。庄子(前369?—前286)在《齐物论》中通过对世界的变化无常的揭示,说明差异与对立的事物之间内在相通。因此在认识层面,应该从世界的相通的本质出发,视万物齐等如…
事物彼我界限的打破及相互转化,是事物的一种存在状态。“物化”一说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子(前369?—前286)通过“庄周梦蝶”的寓言来说明“物化”的意义。庄子认为,自身与他者、梦与醒以及一切事物之间的界限…
作为最高范畴的“理”存在于不同事物之中或呈现为不同形态。“理一分殊”是宋明理学家对“理”的存在形式的一个重要理解。由于“理”的含义不同,“理一分殊”的意义也有所差别:其一,就万物本体或本原之“理”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