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一般指天地之间有形有象的一切存在,大体有三种不同含义:其一,指有形的具体存在物,包括各种自然物、人造物,也包括各种生物和人。其二,指人伦关系中发生的事务、事情,如侍奉父母、为政治国等,这个意义上的…
道家指破除自我与事物之间分别与对立的一种方式。出自《庄子·大宗师》。书中借由孔子(前551 — 前479)与颜回(前521 — 前481)的对话阐述“坐忘”之义。庄子(前369 ?— 前286)认为,人世中的各种名分、规范,造…
心灵进入完全虚静的状态。出自《庄子·人间世》。书中借由孔子(前551 — 前479)之口向颜回(前521 — 前481)讲解“心斋” 之义。庄子(前369 ?— 前286)认为,耳和心在感知外物时,有彼我、是非之别。而气则虚无…
排除一切欲望与理性思维的干扰,达到心灵的纯净与安宁。由道家老庄最先提出,荀子(前313?—前238)也用它说明专心致志所达到的一种精神状态。由于这种心境与文艺审美中无物无我、无知无欲的心理特性相通,因此,古代…
人的心灵的一种自由、无待的状态。最初由庄子(前369 ?— 前286)提出并以之名篇。庄子认为,人的心灵可以超越于形体无法逃避、无可奈何的境遇之上,消除对于物的依赖,进而达到心灵的自由、无碍。西晋郭象(?— 31…
事物彼我界限的打破及相互转化,是事物的一种存在状态。“物化”一说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子(前369?—前286)通过“庄周梦蝶”的寓言来说明“物化”的意义。庄子认为,自身与他者、梦与醒以及一切事物之间的界限…
身长癞疮的人与美丽的西施,从道的角度看都可相通为一。厉,通“癞”,指长有癞疮的人。这是庄子(前369 ?— 前286)关于审美相对性的著名论述。原意指身长癞疮的人与著名的美女没有区别,因为她们都是“道”的产物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