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彼我界限的打破及相互转化,是事物的一种存在状态。“物化”一说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子(前369?—前286)通过“庄周梦蝶”的寓言来说明“物化”的意义。庄子认为,自身与他者、梦与醒以及一切事物之间的界限与区别都可以被破除,从而实现物与物之间的转化与流通。如果执着于彼我的区别,就不能体认“物化”,如在梦中一般;但如果执着于“物化”,同样会跌入梦中。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yú)!不知周 也。俄然觉,则蘧(qú)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从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翩翩飞舞的一只蝴蝶,遨游各处悠游自在, 不知道自己是庄周。忽然醒过来,自己分明是庄周。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化为庄周呢?庄周与蝴蝶必定是有所分别的。这就叫做“物化”。)
破除事物之间差异与对立的一种认识态度或生活方式。庄子(前369?—前286)在《齐物论》中通过对世界的变化无常的揭示,说明差异与对立的事物之间内在相通。因此在认识层面,应该从世界的相通的本质出发,视万物齐等如…
人的心灵的一种自由、无待的状态。最初由庄子(前369 ?— 前286)提出并以之名篇。庄子认为,人的心灵可以超越于形体无法逃避、无可奈何的境遇之上,消除对于物的依赖,进而达到心灵的自由、无碍。西晋郭象(?— 31…
心灵进入完全虚静的状态。出自《庄子·人间世》。书中借由孔子(前551 — 前479)之口向颜回(前521 — 前481)讲解“心斋” 之义。庄子(前369 ?— 前286)认为,耳和心在感知外物时,有彼我、是非之别。而气则虚无…
道家指破除自我与事物之间分别与对立的一种方式。出自《庄子·大宗师》。书中借由孔子(前551 — 前479)与颜回(前521 — 前481)的对话阐述“坐忘”之义。庄子(前369 ?— 前286)认为,人世中的各种名分、规范,造…
视野所及而瞬时感悟到“道”的存在。源自《庄子》。庄子(前369?—前286年)强调人可以直观感悟到“道”的存在,而无需依赖语言说明和逻辑思辨。后被用于文学创作与鉴赏领域,强调超越耳目感知和逻辑思辩,在涤除一切…
原指绘画时全神贯注的样子,引申指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时排除一切外在干扰而进入一种自由任放的精神状态。《庄子•田子方》讲述了一位画师纯任本性、解衣叉腿恣意作画的情形。“解衣”,敞开胸襟,露出胳膊;“盘(一作…
庄子(前 369 ?—前 286)梦见自己成为蝴蝶。“庄周梦蝶”一事见于《庄子·齐物论》。庄子梦见自己成为蝴蝶,醒来后才发现自己是庄周。庄子甚至无法区分是庄子梦见自己成为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成为庄子。庄子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