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文学作品借用一定事例或思想,含蓄婉转地向统治者传达民情民风、批评时政,从而使统治者能够接受讽谏,革除弊政。“讽”是指讽谏、劝诫,要求诗文中的批评语言含蓄婉转,“谕”是晓谕、表明,文章主旨最终要归结为劝鉴、批评。也就是说,它实际包含密不可分的两方面:一是文学的表达方式(“讽”要婉转含蓄),二是文学的社会功能(“晓谕”统治者)。“讽谕说”由汉代学者解释《诗经》时总结提出,儒家以此倡导文学对朝廷教化和社会民风的干预作用,将其视为文学的特殊使命。唐代诗人白居易(772—846)大量创作讽谕诗,强化诗歌创作的社会功能,推进了这一文学传统,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很大。
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
(有些作品表达臣民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希望由此将其中的讽喻传达给君王,有些作品则是宣扬君主的恩德同时引导臣民克尽忠孝义务。)
古之为文者,上以纫王教,系国风;下以存炯戒,通讽谕。
(古人写文章,往大了说是为了阐明朝廷教化与社会民风的关联,往小了说是保存谏戒、传达讽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