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义为教育感化,后侧重指风俗教化,即文学艺术作品对改变世情民风所起的教育感化作用。源于《毛诗序》,是儒家关于艺术功能论的重要范畴之一。“风教”强调诗歌、音乐对于人的思想感情的教育引导作用,认为统治者能够用诗歌、音乐为工具,自上而下地传达某种理念、教育感化民众,收到移风易俗的功效。“风教”观念影响深远,从先秦时代的诗歌、音乐到近代的文学艺术作品,大多遵循这一思想,是儒家伦理教育观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文学家、艺术家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但如果艺术作品过于强调风教,会造成理念先行、理念大过形象,损害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最好的方式是寓教于乐,让文艺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心。
《关雎》…… 风之始也,所以风(fèng)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fèng)也,教也,风(fèng)以动之,教以化之。
(《关雎》…… 是《诗经》十五国风的开始,也是教化的开始,它的功用就是教育感化民众、端正夫妇的行为。风教既可应用于乡间百姓,也可应用于国家层面。风,就是风吹万物,就是教育,像风吹万物一样打动人,以教育感化人。)
尝谓有能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抑乃爵禄可辞。......此亦有助于风教也。
(我曾经说过,凡是能读懂陶渊明文章的人,就会抛开争名逐利的想法,去除贪鄙吝啬的念头,贪婪的人可以廉洁,懦弱的人可以自立。不只是能够实践仁义,还能辞却一切官爵俸禄。......这就是有助于风俗教化。)
统治者自身的德行对百姓的影响。“风化”的意思是统治者的德行像风吹万物一样影响、感化民众,它是教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儒家认为,统治者是百姓的榜样,对百姓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统治者能够使自身的言行符合道德…
指教育和感化。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法。当政者一般通过行政命令、道德教育、环境影响、通俗读物传播、科举考试等诸种有形和无形的手段的综合运用,将主流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向民众普及,使之深入民众的日常…
中国古代借助音乐实施政治教化的方式,与“诗教”相配合。先秦儒家总结周代的音乐教育成果,认为音乐可以移风易俗,感化人心,培养人格,并由此建构了儒家关于音乐及音乐教育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后“乐教”和“诗教…
根据社会文明的进展程度与实际状况,用合于“人文”的基本精神和原则教化民众,引导民心向善,最终实现有差等又有调和的社会秩序。“人文”指的是诗书、礼乐、法度等精神文明的创造;“化”是教化、教导(民众)并使之…
转移风气,改变习俗。“移风易俗”是“乐”的重要功能。风俗是社会群体长期以来形成的共同的行为习惯,可能会包含某些违礼的成分。群体习惯的改变十分困难,不能单纯依赖强制的规范,而是需要发挥“乐”对于人心的深刻…
以不言说的方式施行的教化。这是老子提出的一种符合“无为”原则的教化方式。古代一般意义上的教化,是统治者通过言语表达的各种命令、训导,使百姓的言行乃至心灵符合礼法的要求。老子反对这种“有为”的教化方式,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