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指相对于客观外物的人的心灵世界,包括性情、才智两个方面。南北朝时期,“性灵”成为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术语,主要指与社会伦理、政治教化与传统创作观念相对的个体的精神才智与性情气质,强调文艺应该发自并表现人的性灵。明清时期,随着个性伸张与思想解放,袁宏道(1568—1610)、袁枚(1716—1798)等著名文士用“性灵”倡导文学应该直抒胸臆,表现内心真实的思想情感、兴趣见解,强调创作中的精神个性和艺术个性,反对宋明理学、传统创作观念以及复古思潮对于人性与文学的束缚,并因此成为文学创作上的一个重要流派。
惟人参(sān)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只有人身上钟聚了性情才智,可以与天地并称为“三才”。人是天地万物中最杰出的种类,实际是天地的核心与灵魂。心灵活动产生语言,语言表达出来就形成文章,这是自然规律。)
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他的诗]大都抒发自己真实独特的性情,不拘泥于任何格式套路。只要不是出自本心,绝不肯下笔。)
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
(从《诗经》到今日,凡是能够广泛流传的诗歌,都是因为表达了自己的性灵,与堆砌辞藻和典故没有关系。)
指文学艺术作品中清远淡雅的意蕴和韵味。原本是对人物的风度神情的评价,魏晋时人认为人格之美在于内在精神气韵,不同于汉代人推重外形。后来这一概念进入书画理论,指作品内在的精神韵味。明代人从书画理论引入诗歌理…
指诗歌的体制声调,包括思想旨趣和声律形式两方面,涉及诗歌批评的品味与境界。“格”指诗歌的体制合乎规范,“调”指诗歌的声调韵律。唐宋时期的一些诗论家倡导格调,意在确立诗歌的雅正标准。明清以后的格调说,多强…
本义指肌肉的纹理,引申指事物细密的条理。作为文学术语由清代翁方纲首先提出,兼指义理与文理两方面:义理是诗歌所阐述的道理或事理,主要指合乎儒家的思想和学问;文理是诗歌的条理或脉理,主要指诗歌的结构、格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