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义指肌肉的纹理,引申指事物细密的条理。作为文学术语由清代翁方纲首先提出,兼指义理与文理两方面:义理是诗歌所阐述的道理或事理,主要指合乎儒家的思想和学问;文理是诗歌的条理或脉理,主要指诗歌的结构、格律和各种创作技法。明清以来,性灵派倡导文学抒发个体性情,摒弃教化;神韵派赞美诗歌意境的空灵玄虚。翁方纲(1733 — 1818)反对这两种诗学主张,推崇宋诗的创作原则与方法,强调诗歌在义理上以经义为准绳,以学问为根底;文理上强调精细缜密,形式雅丽、穷形极变但要内容充实。清代乾嘉时期经学和考据之学盛行,肌理派就是在此背景下形成的诗派。翁方纲宣扬诗歌内容和形式的有机联系,推动了学人诗派的发展,但他一味鼓吹以学问考证作诗,受到同时代及后代文艺批评家的批评。
同之与异,不屑古今,擘肌分理,唯务折衷。
(我不介意自己的见解与前人的见解是否相同,也不介意这些见解来自古人还是今人,只是通过对文章的条理和义理进行细致分析,力求找到不偏不倚、最为合理的看法。)
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
(诠释儒家经典所追寻的“义理”中的“理”,实质上就是文章的道理和事理,也是文章的脉理和条理。)
士生今日,经籍之光盈溢于世宙,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士人生于这个年代,正值儒学繁荣昌盛,辉映世间,因此,做学问的人必以查考验证为标准,写诗的人必以遵循肌理为标准。)
本义指玉石的纹理,引申而有三重含义:其一,指具体事物的样式或性质,如短长、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等物理属性;其二,指万事万物所遵循的普遍法则;其三,指事物的本原或本体。后两种含义与“道”相近。宋明…
指诗歌的体制声调,包括思想旨趣和声律形式两方面,涉及诗歌批评的品味与境界。“格”指诗歌的体制合乎规范,“调”指诗歌的声调韵律。唐宋时期的一些诗论家倡导格调,意在确立诗歌的雅正标准。明清以后的格调说,多强…
本指相对于客观外物的人的心灵世界,包括性情、才智两个方面。南北朝时期,“性灵”成为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术语,主要指与社会伦理、政治教化与传统创作观念相对的个体的精神才智与性情气质,强调文艺应该发自并表现人…
指文学艺术作品中清远淡雅的意蕴和韵味。原本是对人物的风度神情的评价,魏晋时人认为人格之美在于内在精神气韵,不同于汉代人推重外形。后来这一概念进入书画理论,指作品内在的精神韵味。明代人从书画理论引入诗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