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意为脱去凡胎俗骨而换为圣胎仙骨,后比喻在诗文创作中援用前人作品的意思但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而另立新意的一种技法。强调师法前人而不露痕迹并能有所创新。在诗歌创作中主要通过换字、换意凸显主旨、生成新意、造就佳句。“夺胎”是发现前人作品中具有某种意味,而予以阐扬、深化、拓展,乃至生成新意。“换骨”是发现前人作品中具有某种高妙的思想、情意但表现不够充分,而用更为恰切的语言予以重新表现,使之更完善、更鲜明。这一技巧体现文艺创作的传承、流变关系,在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多具体运用的实例。文化学术的继承和发展也可以借鉴这一策略。
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然而不改变前人的意思而换用更恰切的词句,叫做换骨法;从前人作品中领悟到作者的某个意旨而予以深化和充分发挥,叫做夺胎法。)
文章虽不要蹈袭古人一言一句;然古人自有夺胎换骨等法;所谓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文章虽然不应该袭用前人的一字一句,但前人自有一种夺胎换骨的方法,就好像用一粒灵丹来点铁成金[从而创造出更完美的作品]一样。)
指诗文创作在遵守规矩法度的同时,又不可死守规矩法度,要有所变化和创新。与拘泥于前人格套、不知变通的“死法”相对立。使作品具备活法的途径,是善于学习前人,在广泛涉猎、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不拘泥、不胶着,从自…
指高明的作者用平常词句或化用前人的词句创造性地表达出神奇精妙的意蕴。亦指高手修改文章,善于从平凡文字中提炼出闪光点。北宋黄庭坚(1045—1105)沿袭刘勰(465?—520?或532?)的“宗经”思想,强调学习、揣摩…
比喻文学艺术创作中在紧要处着墨或写出关键性的词句,以创造出最奇妙的神韵和意境来。孟子(前372 ?— 前289)认为,观察一个人,最好观察他的眼睛,因为眼睛最容易表露一个人内心的善良和丑恶。东晋顾恺之(3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