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交战就已战胜敌人。源于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孙武提出,最高明的用兵方略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方法有二:其一“伐谋”,挫败敌方的计谋,使敌人无计可施;其二“伐交”,破坏敌方的外交,使敌人孤立无援。由此造成敌必败、我必胜的战略态势,最终迫使敌人屈服。这是一种融政治、军事、外交于一体的大军事观,为历代有作为的军事家所推崇。时至今日,这一思想被广泛运用于国际关系、企业“商战”等众多领域。其核心是:做好自己,搞好联合。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百战百胜,并不是最高明的用兵谋略;不用交战就使敌人屈服,才是最高明的用兵谋略。所以用兵的上策是挫败敌方的计谋,其次是破坏敌方的外交,再次是攻打敌方的军队,最下策是进攻敌方的城邑。攻城是不得已采取的办法。)
朝廷对军国大事的谋算。“庙”为庙堂,是古代朝廷议事之所。“庙算”即是于战争开始之前,在庙堂之上郑重地谋算战争中己方的优势、劣势,从而决定应对策略。孙子认为,战争不只是战场上的争斗,还受到政治、经济等不同…
为了道义而出兵。犹今之所言“为正义而战”。中国人自古崇尚“义兵”“义师”,即为了维护“义”而发动的战争。所谓“义”,就是禁止暴力,为民除害。战争虽然是暴力行动,但它不应该是主动施暴的行动,而是为了反抗、…
用兵的上策是挫败敌方的计谋。是古代军事家孙武提出的一条军事原则。在孙武看来,军事斗争是在不同层面展开的。不同层面的斗争都可以对战争胜败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武力攻伐对于双方都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是不得…
若无胜算就不与敌人交战。是否交战取决于我,而不可受制于敌。这是古人提出的一种军事思想。“不战”并非消极避战。它的意思是说:当形势不利于我而利于敌的时候,我应避免与敌正面交锋,尤其要避免战略决战; 不能因…
热衷于战争必然灭亡,而忘记战争必然危险。亦即是说,好战的国家 必然导致自身灭亡,而没有战备的国家又会使自己处于危险境地。“好战”是指为了自身利益,不顾道义,热衷于对外挑起冲突和战争;“忘战”是指忘记战争…
对战争而言,“武”只能作为辅助性手段,“文”才是统一和治理天下的根本方略。“武”指武力、军事手段,“文”主要指德治和教化。由战国军事家尉缭子(Yùliáozǐ)提出。农作物的长势是否茂盛,首先取决于种子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