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衷于战争必然灭亡,而忘记战争必然危险。亦即是说,好战的国家 必然导致自身灭亡,而没有战备的国家又会使自己处于危险境地。“好战”是指为了自身利益,不顾道义,热衷于对外挑起冲突和战争;“忘战”是指忘记战争可能降临到自己头上,不做相应准备。古人认为,应该本着仁爱精神处理国内、国际事务;战争会使国力消耗,生灵涂炭,即便是为了保国安民而“以战止战”的正义战争,也是不得已而采取的行动。这句话, 既表明了战争与国家兴衰的辩证法,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文” 的精神。
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下大恺,春蒐(sōu)秋狝(xiǎn),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所以,国家虽然强大,但如果热衷于战争,必然会灭亡;天下虽然安宁, 但如果忘记战争危险的存在,必然会使自己处于危险境地。即使天下已经太平,百姓生活安乐,每年春秋两季天子还是要用打猎进行军事演习,各诸侯国也要在春秋整顿军队和进行军事训练,这都是为了不忘战争的存在。)
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愤怒违逆德义,用兵带来灾祸,争斗则是最不值得做的事情。那些追求赢得战争、穷兵黩武的人,没有不后悔的。)
反对、禁止不义的战争。“非攻”是墨家的基本主张之一。墨家认为,违反道义的攻伐战争有着严重危害。不仅被攻伐的国家遭到极大破坏,发动战争的国家也会因战争造成大量的人民伤亡及财产损失,因此应该禁止不义的战争。…
不用交战就已战胜敌人。源于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孙武提出,最高明的用兵方略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方法有二:其一“伐谋”,挫败敌方的计谋,使敌人无计可施;其二“伐交”,破坏敌方的外交,使敌人孤立无援。由此…
用战争制止战争。这是中华民族自古秉持的一种战争观。前一个“战” 是指正义的战争;后一个“战”是指非正义的战争。正义的战争是反抗强加 在自己头上的非正义战争而不得已采取的行动,其目的是除暴安良、护国保民,制…
兴兵开战要有正当的名义或理由。泛指做事有正当的理由。它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师直为壮,谓出兵理由正当,则士气旺盛,战斗力强,否则难以服众;其二,无故不得兴兵,防止因贪、怒而穷兵黩武。其核心在于强调战争的正…
用兵有正当的理由,士气就旺盛,富有战斗力。“师”泛指军队,在此指出兵、进军征伐;“直”即正,指名义、理由正当;“壮”即壮盛,有力量。中华民族自古不轻言战争,而是注重战争的正义性,并且相信为正义而战的军队一…
修养德行而整顿军队。“修德”指执政者修养自身的德行,并按照道德的原则施行政事,安顿百姓。“振兵”即整顿军队、提升军力。但“振兵”的目的不在于以强大的武力威胁他人、谋取利益,而是要在道德的规范下,保持足够…
能制止战争、平息战乱才是真正的武功。这是春秋时代楚庄王(?—前591)根据“武”字的字形提出的著名的军事思想。“止”即止息;“戈”即武器,借指战争。将“武”释为止战,既符合以形表意的汉字文化特质,也表现了…
倚仗武力逞强就会灭亡。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守柔”理念的具体体现。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刚与柔、强与弱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而且,从长远看,貌似刚强的东西,其实…
军力强大而不行正义的国家必定是破坏性的。“义”即道义、正义;“残”即祸害、残害。自古以来,每一个有作为的治理者,无不希望“富国强兵”,但在此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原则,那就是“义”。“义”是中华民族超越一…
依靠道义的就会兴旺,依靠暴力的就会消亡。见于《史记•商君列传》 引《尚书》。“德”即道义、恩德、德行,“力”即强力、暴力、武力。受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影响,中国人自古提倡“王道”(以德服人),反对“霸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