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称“万里长城”。由城墙、敌楼、关城、烽火台等多种建筑工事构成 的完整的防御体系。公元前 3 世纪,秦王朝在统一中国后,为防御匈奴南侵,将战国时期燕、赵、秦等诸侯国修筑的长城连成一体并加固延长,修筑了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省)、蜿蜒一万余里的长城。此后,两汉、北朝、隋等各代都曾在与北方游牧民族接壤的地带修筑长城。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自洪武(1368—1398)至万历(1573—1620)年间,先后修筑长城 18 次,今天人们看到的长城多是明长城。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总长度为 8851.8 千米。长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后世常用 “长城”或“万里长城”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长城还成为中华民族团结 一心、众志成城、坚不可摧的一种文化象征。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蓠,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 秦始皇 ] 于是派遣蒙恬到北方修筑长城、镇守边境,使匈奴后退七百余里,使胡人不敢南下中原来牧马……)
四周由城墙环绕的城邑。“城”本指城墙、城郭,是筑土而成的、具有军事防御及防洪功能的设施,城外一般挖有护城河。古代王朝国都、诸侯封地、卿及大夫的封邑,都以筑有城墙的聚落为中心,所以称为“城”。“城”音“盛…
本义指河流和山岭,代指一个国家的政权及其所覆盖的全部疆域(义同“河山”)。这种用法隐含着这样的观念:河流、山岭地形险要,是卫护国家安全、政权稳固的天然屏障;疆域是国家的构成要素。
中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自西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 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9 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约 5464 公里,为世界著名大河。因多泥沙色黄而得名,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