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简称,是中国传统农历中特有的现象。古人为了能更好地进行农事活动,从长期的农业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用于指导农耕的补充历法。根据太阳一年内在黄道的位置变化以及地面相应发生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每一段起始于一个节气,分列于十二个月,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通常均匀分布于每月,月首的叫“节”,月中的叫“气”(每三年会出现有“节”无“气”或有“气”无“节”的情况,这时需设闰月进行调节)。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物候、气候三方面的变化。反映季节变化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反映物候变化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反映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十二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在秦汉时期就已形成,两千多年来,既有辅助农业生产的实际功效,也成为中国人所特有的时间观念。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绵绵细雨伴随百花清新,一声惊雷带来万物复苏。种田的人家哪有几日空闲,自此开始一年的耕种忙碌。)
在文字学意义上,“年”的本义指庄稼成熟,即年成。因庄稼大都一岁一熟,“年”渐等同于“岁”,成为历法上的时间单位(一年),后又引申指年节(春节)。在历法意义上,它是指中国传统农历(阴阳合历)的一个时间周期…
中华民族及海外华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狭义的春节指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第一天,广义的春节是指从农历最后一个月的23日(祭灶)到新年第一个月的15日(元宵节)这一段时间。现代意义的春节实际上是古代一年之始与立春节…
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之一,是中国传统岁时体系中唯一与节气合一的节日,通常在4月4或5或6日。唐以前,清明主要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反映自然时节的变化,与农事息息相关。唐宋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