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取胜的原则或方法须以政治上的优势或成功为基础,亦即战争的胜败根本上取决于政治的优劣。中国古代兵家、法家从政治角度看待战争,认为战争的本质是政治,战争是政治的派生,政通人和是战争致胜的决定性因素。“战法必本于政胜”一语与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1780—1831)“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观点(《战争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要早两千多年。
凡战法必本于政胜,则其民不争,不争则无以私意,以上为意。故王者之政,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 (战争取胜的原则必须以政治上的优胜为基础,这样人民就不会相互争斗;人民不相互争斗,也就不会各逞私意,而都统一到君主的意志上来了。所以成就王业的国君的政治,在于使民众怯于乡里争斗,而勇于和敌寇作战。)
朝廷对军国大事的谋算。“庙”为庙堂,是古代朝廷议事之所。“庙算”即是于战争开始之前,在庙堂之上郑重地谋算战争中己方的优势、劣势,从而决定应对策略。孙子认为,战争不只是战场上的争斗,还受到政治、经济等不同…
不用交战就已战胜敌人。源于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孙武提出,最高明的用兵方略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方法有二:其一“伐谋”,挫败敌方的计谋,使敌人无计可施;其二“伐交”,破坏敌方的外交,使敌人孤立无援。由此…
具有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仁者”指具有“仁德”的君主或施行仁政的国家。“仁德”在政治层面表现为“仁政” ,以仁爱作为施政的依据和出发点,善待民众,慎用刑罚,减轻赋税,最大限度地惠及百姓。如此才能赢得…
以道德原则执掌国政,治理国家。孔子(前551—前479)在西周统治者一向秉承的“明德慎罚”的基础上提出了为后世儒家所遵循的“德政”理念。“德政”与“威刑”相对。“为政以德”并非不要刑法,而是突出强调道德对政治…
政事通达,人民和顺。“政通”即国家政策、法令等能够全面贯彻落实,政治事务运转顺畅有效;“人和”即人人各得其宜,上下一心,团结融洽。作为良好的治理状态,它与“国泰民安”义近,但更强调人的因素,并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