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有两种不同含义:其一,指个人的良好品格或人们在社会共同生活中的良好品行。“德”原初的意义与行为有关,主要指外在的道德行为,后兼指与道德行为相应的内在的情感、意识,“德”被认为是外在的道德行为与内在…
基于仁爱之心的为政方式。由孟子(前372 ?— 前289)提出。孟子认为,每个人天生都具有仁爱之心。但仁爱之心需要不断扩充,才能成就现实的仁德。执政者应该不断扩充自己的仁爱之心,并以此心照顾治下的百姓,为百姓提…
指用恩惠、仁德去安抚、怀柔边远地区的部族、民众等。是历代华夏族政权用以处理与其他民族、未纳入直接统治范围的边远部族以及外国关系的一种政治理念,也是“以德服人”思想的重要方面。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以华夏…
仁爱百姓,爱惜万物。这里的“物”泛指一切禽兽草木,而“爱”意思是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它是孟子(前372?—前289)提出的一种思想。孟子认为,人类对待自己亲人的态度是亲爱,对待百姓的态度是仁爱,对待动植物的态…
顺应上天的旨意和民众的意愿。“天”即“天命”,指上天旨意。古人认为,有德行的人秉承上天意志而确立政权,成为君主,故称为“天命”。“人”指人心、民意。它与西方“君权神授”思想相似,但它还强调人心、民意,体…
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语出《礼记·檀弓下》。孔子(前551—前479)路过泰山脚下,有位妇女在墓前痛哭,孔子派子路(前542—前480)上前询问,得知当地虎患严重,她的三位亲人皆被老虎咬死,她却因这里没…
念念不忘百姓的疾苦。儒家认为,为官理政的目的,在于使百姓安居乐业,为政者要时时心怀“忧思”,即以百姓的疾苦为忧,想办法使百姓免于疾苦。它体现了儒家“仁政”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仁人志士经世济民的担当…
依靠道义的就会兴旺,依靠暴力的就会消亡。见于《史记•商君列传》 引《尚书》。“德”即道义、恩德、德行,“力”即强力、暴力、武力。受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影响,中国人自古提倡“王道”(以德服人),反对“霸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