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不偏的行事法则。“中道”是相对于偏颇的行为而言的。古人认为,天地万物的存在与变化遵循着基本的法则。这一法则体现在人为行事中,即是“中道”。人的言行应符合于“中道”。儒家主张通过遵循“中道”,避免过度或不及的言行,以实现完美的道德。佛教则主张践行“中道”,以认识事物的真实形态,而达到解脱。不同学派、教派对“中道”具体内容的理解会有所不同。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 (juàn)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孟子说:“孔子讲‘不能与遵循中道的人相交,也一定要结交狂者或狷者。 狂者激昂进取,狷者不做有违道义的事。’孔子难道不想结交遵循中道的人吗?不一定能遇到,所以思求次一等的人。”)
◎莫求欲乐,极下贱业,为凡夫行。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圣 行,无义相应。离此二边,则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 (qū)智趣觉,趣于涅槃。
(不要追求感官的满足,它太过低劣,这是普通人的行为。也不要苛求自己履行苦修,极端的痛苦并非圣人所行,并不会带来想要的结果。远离了这两种极端、取得中道,才能够成就正见正知,导向寂静、觉醒和解脱。)
本义指人所行之路,引申而有三重含义:其一,指不同领域的事物所遵循的法则,如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称为天道,人事活动所遵循的规律称为人道;其二,指万事万物所遵循的普遍法则;其三,指事物的本原或本体,超越于有形…
孔子(前551 — 前479)和儒家所肯定的最高德行。“中”指言行没有过或不及的状态或标准。凡事都有某种限度,超过和达不到这个限度都是不好的。“庸”包含两个相关的含义:其一指平常,其二指恒常。“中”只有在平常日…
事物超过一定的标准和没有达到标准同样是不好的。儒家以礼作为个人言语行事及其与天地万物关系的标准,并根据礼的要求判断言行的“过”或“不及”。孔子(前551—前479)分别用“过”与“不及”评价自己的两位学生,认…
人心所达到的中正、和谐的状态。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的活动及 其在言行上的表现符合礼的要求,不失偏颇进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即是 “中和”。治理者如果能够体认并达到“中和”的状态,以此治理天下,天地 万…
激昂进取与拘谨持守。孔子以“狂”和“狷”来指称两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和作风。孔子(前551—前479)认为,理想的处事方式是不偏不倚,无过或不及。而“狂”和“狷”各有所偏,“狂”即激昂进取,弘扬道义而不做任何妥协…
因循自然的脉络以为常法。出自《庄子·养生主》。“督”指人脊背中线的脉络,居中而无形。庄子(前369?—前286)认为,事物存在发展的自然法则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并以此与世俗中有形而偏狭的道德规范相区别。“缘督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