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即对人与人群的生存、发展有利的各种因素。古人常以之与“义”对举。“利”分私利、公利。“私利”指个人、家庭或特定群体所谋求的利益,包括财货、声誉、权力、地位等因素。当私利与他者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人们往往会以损害他者利益的方式来实现自身的利益。“公利”是全社会所享有的公共利益,主要指充足的人口、富足的财货、良好的社会秩序与道德教化。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出发,中国古代各学派对“利”的诉求与态度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来到我国,将有利于我国吧?”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要谈利益呢?说到仁义就好了。您谈论‘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谈论‘怎样有利于我的家族’,士人和百姓谈论‘怎样有利于我自己’,全国上下相互追求利益,国家就危险了。”)
古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
(古代治理国家的王公大人,都希望自己的国家富足、人民众多、刑事政务得到治理。)
在面对利益之时,首先思考、分辨利益的获取是否符合道义。是儒家用以处理义利关系的准则。对利益的追求与对道义的坚守之间常存在冲突。人们往往会因为贪图私利而忽视道义,行背德违法之事。针对这种情况,孔子(前551…
兴办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消除对民众有害的事情。作为执政者,应将百姓利益放在首位,多做利于天下百姓的事,除去为害百姓的事。中国古人,无论儒家、墨家、法家,都认为这是治国理政者的基本职责,也是治国理政者获得民…
国家以道义为根本利益。“义利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历久弥新的议题,“以义为利”则是先哲确立的基本理念。小到一身,大到一国,无利不存,但古人注重利与义的统一,认为利的本质乃是与义相合,实现利与义的和谐统一,…
只求有利国家,不图个人富贵。这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对于为官理政者的基本要求,其要旨在于提倡那种不谋私利、一心为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乃至自我牺牲的精神。
执政者按照道义和规则生财获利,而后用所取得的财利使百姓生活丰足富裕。“义”本指礼义,也可理解为道义、法度、规则;“生利”即创造财富,获取利益;“丰民”,使百姓丰足富裕。对于执政者而言,“利”的规定性,不…
“义”的基本含义是合理、恰当,引申而有两重含义:其一,指人行事的合理依据与标准;其二,指在道德意识的判断与引导下,调节言行使之符合一定的标准,以获得合理的安处。宋代学者用“理”或“天理”的概念来解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