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的基本含义是合理、恰当,引申而有两重含义:其一,指人行事的合理依据与标准;其二,指在道德意识的判断与引导下,调节言行使之符合一定的标准,以获得合理的安处。宋代学者用“理”或“天理”的概念来解释“义…
心所具有的思考与辨别的能力。儒家认为“思”是人心所独有的重要功能。心能“思”,因此可以不像耳目之官一样被外物牵引或遮蔽。人只有通过心之“思”,才能发现内在于心的道德品性的根基,并由此通达于“天道”,从而…
古义主要有二:一谓正确或本来的含义,即对古代典籍的正确解释,常用于书名,如《周易正义》《毛诗正义》等;一谓公理、正理,即公认的正当的原则和道理。近代以来,学界用该词后一含义为理据,翻译西方的 justice。时…
舍弃生命以保全道义。出自《孟子》。孟子(前372?—前289)认为,“义”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之一,舍“义”而不足以为人。生命固然可贵,但生存却并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目的或意义。因此,当保全生命与坚守道义发…
国家以道义为根本利益。“义利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历久弥新的议题,“以义为利”则是先哲确立的基本理念。小到一身,大到一国,无利不存,但古人注重利与义的统一,认为利的本质乃是与义相合,实现利与义的和谐统一,…
君子以义作为行事的根本原则。“君子”指地位尊贵或才德出众的人,“义”即道义、正义及其衍生出来的社会规范与责任;“质”即根本、本质。此语揭示了精英阶层的本质规定性在于道义担当与社会责任。
不合道义的事情干多了,必定自取灭亡。“不义”指行为违背道义。“义”是社会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义”又与“宜”相通,指循理合宜。中华民族自古重“义”,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强调行事以“义”为依据。凡是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