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义主要有二:一谓正确或本来的含义,即对古代典籍的正确解释,常用于书名,如《周易正义》《毛诗正义》等;一谓公理、正理,即公认的正当的原则和道理。近代以来,学界用该词后一含义为理据,翻译西方的 justice。时…
汉代学者从治理国家与社会教化角度总结《诗经》所具有的六方面意义:“风”是用来阐发圣贤思想对民风的教化作用,“赋”是直陈时政善恶,“比”是以类比方式委婉批评时政的不足,“兴”是借助其他美好事物来鼓励善行,…
舍弃生命以保全道义。出自《孟子》。孟子(前372?—前289)认为,“义”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之一,舍“义”而不足以为人。生命固然可贵,但生存却并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目的或意义。因此,当保全生命与坚守道义发…
天地的规则与秩序。据《左传》的记载,郑国子产(?—前522)提出了“天经地义”之说,以解释礼的本质及依据。在子产看来,天地的运行遵循着恒常的规则,并呈现出稳定的秩序,具有最高的合理性。人应效法于天地,符合…
在面对利益之时,首先思考、分辨利益的获取是否符合道义。是儒家用以处理义利关系的准则。对利益的追求与对道义的坚守之间常存在冲突。人们往往会因为贪图私利而忽视道义,行背德违法之事。针对这种情况,孔子(前551…
为了道义而出兵。犹今之所言“为正义而战”。中国人自古崇尚“义兵”“义师”,即为了维护“义”而发动的战争。所谓“义”,就是禁止暴力,为民除害。战争虽然是暴力行动,但它不应该是主动施暴的行动,而是为了反抗、…
国家以道义为根本利益。“义利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历久弥新的议题,“以义为利”则是先哲确立的基本理念。小到一身,大到一国,无利不存,但古人注重利与义的统一,认为利的本质乃是与义相合,实现利与义的和谐统一,…
君子以义作为行事的根本原则。“君子”指地位尊贵或才德出众的人,“义”即道义、正义及其衍生出来的社会规范与责任;“质”即根本、本质。此语揭示了精英阶层的本质规定性在于道义担当与社会责任。
不合道义的事情干多了,必定自取灭亡。“不义”指行为违背道义。“义”是社会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义”又与“宜”相通,指循理合宜。中华民族自古重“义”,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强调行事以“义”为依据。凡是违法…
军力强大而不行正义的国家必定是破坏性的。“义”即道义、正义;“残”即祸害、残害。自古以来,每一个有作为的治理者,无不希望“富国强兵”,但在此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原则,那就是“义”。“义”是中华民族超越一…
利益,即对人与人群的生存、发展有利的各种因素。古人常以之与“义”对举。“利”分私利、公利。“私利”指个人、家庭或特定群体所谋求的利益,包括财货、声誉、权力、地位等因素。当私利与他者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人们…
“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进而达到人与人之间、天地万物之间一体的状态。“仁”既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和依据,又是一种内在的与道德行为相应的心理意识。大体来说,“仁”有如下三重含义:其一,指恻隐之心或良心;其二,…
社会秩序的总称,用以规范个人与他人、与天地万物乃至鬼神之间的关系。“礼”通过各种有关器物、仪式、制度的规定,明确了个人特定的身份及相应的责任、权力,从而区别了个人在社会群体中长幼、亲疏、尊卑的差等。“礼…
“智”的基本含义是聪明、智慧,本作“知”。“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对是非、利害做出明晰的认知与判断。“智”既是对外在的人与事的认知,也包括对自身的反省。儒家主张,应恰当地发挥“智”的作用,使人们不为复杂的…
“信”的基本含义是恪守信诺、诚实不欺。“信”是为人立身需要遵守的基本道德。守信必须符合道义的原则,如果信约有悖于道义,则不能盲目追求信诺的履行。儒家特别强调两个方面的“信”:其一,是执政者应信守对百姓的…
本义指玉石的纹理,引申而有三重含义:其一,指具体事物的样式或性质,如短长、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等物理属性;其二,指万事万物所遵循的普遍法则;其三,指事物的本原或本体。后两种含义与“道”相近。宋明…
天地万物与人类社会所遵循的普遍法则。宋明儒者认为,“天”的本质意义就是“天理”,并将“天理”作为具有终极意义的最高范畴。“天理”是事物的本体或本原,决定着人与事物的本性,是自然法则与人伦道德的依据。“天…
仁、义、礼、智四德的端始、萌芽。孟子(前372 ?— 前289)认为仁、义、礼、智根于心。恻隐之心是仁之端,羞恶之心是义之端,辞让之心是礼之端,是非之心是智之端。“四端”是每一个人天生所具有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