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库

TERMBASES

分类:
专辑:第七辑 | 学科:文艺

诗无达诂(

原指《诗经》没有恒定不变的训诂或解释,后用为文学鉴赏与批评术语,泛指由于变化与鉴赏者的思想、阅历、修养等个性差异,对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解释或解读。由汉代大儒董仲舒(前179—前104)提出。“诗无达诂”源于春秋代的“赋”,当的为政者从实际的政治外交需要出发引用《诗经》诗句,不一定符合诗句本意,甚至有断章取义;汉儒诠释《诗经》,也不同学术取向而为数家。董仲舒提出这一命题,其意在为汉儒的不同解释提供依据。作为一种文学理论,“诗无达诂”属于鉴赏论,侧重于读者感受,体现出不同读者在文本解读与艺术审美上的差异性;同,诗歌语具有暗示、含蓄、曲折的特点,不尽意,所以不能仅照字面意思直解,读者须按照自己的理解、想象与学,以心会心,体悟诗中的寄托寓意。“诗无达诂”的价值在于揭示了作品自身语义的模糊性与解释者个的差异性,但不等于可以随意解释作品的意义。

引例
1

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天]。 (我听说《诗经》没有恒定不变的解释,《周易》没有恒定不变的占卜,《春秋》没有恒定不变的词句。遵从变通的原,遵从经典的本来意义,将两者合一即可不违背天道的思想[天道]。)

引例
2

余尝谓《诗经》与诸经不同。读《诗》者亦当与读诸经不同。盖诗托物引喻,其辞微,其旨远。在于此而意属于彼者,不可以文句泥(nì)也。 (我曾经说《诗经》与别的儒家经典不一样。所以读《诗经》也应当与读其他经典不同。大概是诗借某些事物引申比喻,其用词精微,其意旨深远。所以有字面意思说的是这个而实际意旨说的是那个,不可以拘泥于《诗经》的文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