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含义有二:其一,作为文体形式的组成要素,指清雅、和谐、动听的声音之美。“韵”最先指构成汉语字音的要素之一。诗、词、曲等文体讲究押韵,被称为韵文。韵文讲求韵的位置安排和合理组合,节奏参差而和谐,能充分体现汉语的韵律美。其二,作为文艺范畴,主要指文艺作品中飘逸流动的精神气质和清远淡雅的意味。常组合成“气韵”“风韵”“神韵”等词语,广泛运用于画论、书论、乐论中。“韵”与“气”皆可指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艺术感受,但是“韵”更侧重于温柔含蓄及清雅灵动。
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绘画的六个法则是什么呢?其一是作品要充满生气,富有神韵;其二是运笔能自如呈现各种线条变化;其三是造型要顺应对象外形特征;其四是要根据对象特征进行着色;其五是构图要合理搭配,呈现整体效果;其六是要临摹佳作以传承前人画技。)
乍读渊明诗,颇似枯淡,久久有味。东坡晚年酷好之,谓李杜不及也。此无他,韵胜而已。
(初读陶渊明的诗,好像很枯燥平淡,读久了就有味道了。苏轼晚年最喜爱陶诗,认为李白、杜甫的诗都比不上。这没有其他原因,就是在“韵”方面胜出罢了。)
读古人诗,须观其气韵。气者,气味也;韵者,态度风致也。如对名花,其可爱处,必在形色之外。
(读古人的诗,应该观察其气韵。气,就是气味;韵,就是态度风致。如同欣赏名花,名花可爱的地方,一定在形状颜色之外。)
指文学艺术作品中清远淡雅的意蕴和韵味。原本是对人物的风度神情的评价,魏晋时人认为人格之美在于内在精神气韵,不同于汉代人推重外形。后来这一概念进入书画理论,指作品内在的精神韵味。明代人从书画理论引入诗歌理…
指绘画、书法、文学中所流露出的气势、韵致和生机,是文学艺术作品整体给人的审美感觉。最初仅用于绘画,指用墨、用笔恰当,作品就能表现出自然山水的意态,画幅上就会有流动的生机,令人体味到笔墨之外的精神、韵味。…
原是自然界中景色物候的总称,也指某个时期社会的总体精神风貌。“气象”兼指气概、气势和景色、景物两方面而言。具体到艺术领域,指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与气概,内涵偏重于宏伟壮大,多用“雄浑”“浑厚”“峥嵘”…
文学作品中表达作者主观情感和独特意境的典型物象。“意”指作者的思想情感;“象”是外在的具体物象,是寄寓了作者思想情感的艺术形象。在文学创作中,“意象”多指取自大自然中能够寄托情思的物象。“意象”强调文学…
诗歌中能够使欣赏者反复回味的意蕴,实即诗歌美感。南朝诗论家钟嵘(?— 518 ?)在《诗品》中提出,五言诗歌创作应重视内容与形式的配合,使欣赏者在品读中产生无穷的回味。后来“滋味”也指从事文艺创作时的一种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