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社会生活与文学艺术等领域以邪乱正、真伪混淆的现象。朱指红色,古人认为是正色,而紫色则看作杂色,“夺”是胜过的意思。孔子(前551 — 前479)对于在春秋时期出现邪正不分、淫靡的音乐取代雅正音乐的现象十分反感,提出要加以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南朝刘勰(465 ?— 520)借此批评有的作者在文章写作上背离了儒家经典,迎合人们的猎奇心理。后世以此倡导、确立儒家的文学标准与规范。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孔子说:“我厌恶用紫色取代红色,厌恶用郑国的音乐扰乱雅正的音乐,憎恶伶牙俐齿而使国家倾覆的人。”)
辞为肌肤,志实骨髓。雅丽黼黻(fǔfú),淫巧朱紫。
(文辞好比文章的肌肤,作者的思想感情才是文章的骨髓。高雅的文章犹如上古礼服所绣的花纹那样华丽庄重,过分追求辞藻与技巧则如同杂色搅乱了正色。)
典雅纯正的音乐。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举行朝贺、宫廷宴享及其他重大庆典活动时所用的音乐。“雅乐”多歌颂朝廷功德,音乐中正平和,歌词典雅纯正,其奏唱、伴舞都有明确的礼仪规范。历代朝廷都将雅乐作为推行教…
原为中国古代音乐概念。主要含义有二:其一,指儒家与官方倡导的典雅、纯正的音乐;有时也指五正声,即宫、商、角、徵、羽五音。其二,因儒家认为《诗经》的音乐体制与思想内容最为纯正典雅,是“正声”的典范,故后世…
指与“雅乐”相对的民间通俗音乐。原指春秋战国时期郑、卫地区的音乐,又称“郑卫之音”。较之雅乐的庄重、大气、规范,郑声曲调自由、富于形式变化,歌词内容多写男女之情。孔子(前551—前479)认为这些作品放纵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