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与“雅乐”相对的民间通俗音乐。原指春秋战国时期郑、卫地区的音乐,又称“郑卫之音”。较之雅乐的庄重、大气、规范,郑声曲调自由、富于形式变化,歌词内容多写男女之情。孔子(前551—前479)认为这些作品放纵个人情感,思想不够纯正,有损礼乐教化,应该加以排斥。后世学者多以“郑声”指代低俗文艺,亦有学者认为它们应该属于民歌等通俗文艺范畴,是艺术创新的源头及对高雅艺术的一种补充。
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抛弃郑国的音乐,远离花言巧语的小人。郑国的音乐淫糜,花言巧语的小人危险。)
《韶》响难追,郑声易启。岂惟观乐?于焉识礼。
(虞舜时的《韶》乐难以企及,而淫靡俗乐却很容易流行。难道季札当年只是为了想听鲁国的音乐?他是想通过音乐了解礼的兴衰啊。)
指音乐,是由心中情感触动而发出的有节奏和韵律的声音。古人常以“音”与“声”相对:凡自然物所发声音叫作“声”,由人的内心情感触动而发出的声音叫作“音”;单一的声响叫作“声”,不同“声”的比配叫作“音”,不…
指动乱时代的音乐。儒家认为,音乐与社会政治相互联通,音乐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政治盛衰得失及社会风俗的变化。如果一个国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其音乐、诗歌等文艺作品一定充满了怨恨愤怒。统治者必须及时检讨并纠正…
国家将亡时的音乐,后多指颓靡荒淫的音乐。儒家认为,一个国家即将灭亡时,音乐多颓靡荒淫;而生活于社会底层的民众却困苦不堪,其音乐、 诗歌等文艺作品一定充满了悲哀忧思。统治者若还不警醒,亡国也就为期不远了。…
原为中国古代音乐概念。主要含义有二:其一,指儒家与官方倡导的典雅、纯正的音乐;有时也指五正声,即宫、商、角、徵、羽五音。其二,因儒家认为《诗经》的音乐体制与思想内容最为纯正典雅,是“正声”的典范,故后世…
指太平时代的音乐。儒家认为,音乐与社会政治相互联通,音乐能反映 一个国家的政治盛衰得失及社会风俗的变化。乐教能促使政治清明,社会秩序稳定;反过来,太平时代政治开明、和美,其音乐、诗歌作品一定充满详和欢乐…
典雅纯正的音乐。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举行朝贺、宫廷宴享及其他重大庆典活动时所用的音乐。“雅乐”多歌颂朝廷功德,音乐中正平和,歌词典雅纯正,其奏唱、伴舞都有明确的礼仪规范。历代朝廷都将雅乐作为推行教…
中国古代借助音乐实施政治教化的方式,与“诗教”相配合。先秦儒家总结周代的音乐教育成果,认为音乐可以移风易俗,感化人心,培养人格,并由此建构了儒家关于音乐及音乐教育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后“乐教”和“诗教…
通过审察音乐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教化情况。是儒家文艺观的具体体现。儒家认为,乐为心声,能传达人的情感和感受,因此,国家政治是否清明、百姓生活是否富足、社会风气是否淳厚,往往会通过音乐表现出来。《左传》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