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然物包括动植物的某些特性比附人的道德品格。引申到文学审美领域,一般是用美好的事物直接比喻高尚的人格精神,将自然现象看作是人的某些精神品质的表现和象征,体现出儒家将审美与文艺道德化的思维模式。人比德于…
有两种含义:其一,彰显美德;其二,指光明或纯明的德性。“明德”最初是对为政者的一种要求。“德”特指为政者在照顾百姓、任用官吏、施加赏罚等方面的良好品行。“明德”即是在施政中遵循并彰显这些德行。后世用“明…
以道德原则执掌国政,治理国家。孔子(前551—前479)在西周统治者一向秉承的“明德慎罚”的基础上提出了为后世儒家所遵循的“德政”理念。“德政”与“威刑”相对。“为政以德”并非不要刑法,而是突出强调道德对政治…
以宽厚的德性承载天下万物。多指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或他人。古人认为,大地的形势和特质是宽厚和顺的,它承载万物,使万物各遂其生。君子取法于“地”,要像大地一样,以博大宽厚的道德容纳万物和他人,包含了对自身道…
爱他人要以合乎道德规范为原则,不能无原则地偏私偏爱、迁就纵容。 “德”即道德规范,也指人的道德品行,它是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内在依据。“爱人”属于个人层面的情感,而“德”则是全社会应共同遵守的规范。 “爱人…
指用恩惠、仁德去安抚、怀柔边远地区的部族、民众等。是历代华夏族政权用以处理与其他民族、未纳入直接统治范围的边远部族以及外国关系的一种政治理念,也是“以德服人”思想的重要方面。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以华夏…
修养德行而整顿军队。“修德”指执政者修养自身的德行,并按照道德的原则施行政事,安顿百姓。“振兵”即整顿军队、提升军力。但“振兵”的目的不在于以强大的武力威胁他人、谋取利益,而是要在道德的规范下,保持足够…
积累善行以养成德性。“积善成德”是荀子(前313?—前238)所提出的一种德性养成方式。荀子认为,仅仅依循于人的本性,只能导致对外物无休止的争夺,并使群体陷入无秩序的混乱之中。而人的道德的确立有赖于后天的教化…
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有著述或妙文传世。儒家认为作家的人品(道德修养)与作品(文章价值)往往有内在的联系,品德高尚的人文章自然高妙,而善写文章的人却未必道德高尚,以此提出作家著述应以传播道德为使命,道德文章要…
依靠道义的就会兴旺,依靠暴力的就会消亡。见于《史记•商君列传》 引《尚书》。“德”即道义、恩德、德行,“力”即强力、暴力、武力。受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影响,中国人自古提倡“王道”(以德服人),反对“霸道” (…
兵器是杀人的工具,战争是违背道德的恶行。“兵”本义是兵器,引申指军队;“争”指冲突、争斗,在此指战争;“逆德”即违反人性,背弃仁爱之德。中国古人,即便是兵家,也都将武力、战争视为凶事,是不到万不得已才采…
本义指人所行之路,引申而有三重含义:其一,指不同领域的事物所遵循的法则,如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称为天道,人事活动所遵循的规律称为人道;其二,指万事万物所遵循的普遍法则;其三,指事物的本原或本体,超越于有形…
“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进而达到人与人之间、天地万物之间一体的状态。“仁”既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和依据,又是一种内在的与道德行为相应的心理意识。大体来说,“仁”有如下三重含义:其一,指恻隐之心或良心;其二,…
“义”的基本含义是合理、恰当,引申而有两重含义:其一,指人行事的合理依据与标准;其二,指在道德意识的判断与引导下,调节言行使之符合一定的标准,以获得合理的安处。宋代学者用“理”或“天理”的概念来解释“义…
社会秩序的总称,用以规范个人与他人、与天地万物乃至鬼神之间的关系。“礼”通过各种有关器物、仪式、制度的规定,明确了个人特定的身份及相应的责任、权力,从而区别了个人在社会群体中长幼、亲疏、尊卑的差等。“礼…
“信”的基本含义是恪守信诺、诚实不欺。“信”是为人立身需要遵守的基本道德。守信必须符合道义的原则,如果信约有悖于道义,则不能盲目追求信诺的履行。儒家特别强调两个方面的“信”:其一,是执政者应信守对百姓的…
真实无妄。“诚”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儒家认为,“诚”是“天道”或“天理”的本质,是万物得以存在的根据。同时,“诚”也是道德的本原和基础,一切道德的行为必须建立在内心真实无妄之上,否则便是虚妄,《中…
“君子”最初用以指称人的社会身份与地位,一般指统治者和贵族男子。但自孔子(前551—前479)始,“君子”更多地被赋予了道德的意义,德行出众者被称为“君子”,反之为“小人”。在儒家传统中,“君子”成为一种介乎…
一种对理想人格的称谓。是否能成为“大丈夫”,并不是由个人的功业大小所决定的。评判“大丈夫”的根本标准,在于其对“道”的认知与坚守。不过由于各家对“道”的理解不同,因此对“大丈夫”的具体要求也有所差别。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