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诗歌的内容能够真实反映某一历史时期广阔的社会现实和重大的历史事件而具有“史”的价值。《诗经》有些诗篇反映当时历史,孔子(前551 — 前479)据此提出《诗经》“可以观”,即包含了对《诗经》以诗征史的肯定,汉代学者很看重诗歌承载历史的功能。后来的诗论家大都强调优秀诗歌须将审美与反映现实结合起来,从而彰显诗歌的审美与认识、教育功能的统一。唐代诗人杜甫(712 — 770)的诗歌被称作“诗史”,就是因为他的诗能够反映“安史之乱”时的真实社会,体现出深刻的忧国忧民之情。
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杜甫遭逢安禄山叛乱引发的灾难,先后漂泊甘肃、四川一带,所经历的一切,全都写在诗中,后人由此推知当时的很多隐约细节,几乎没有什么遗漏,所以当时人称他的诗为“诗史”。)
昔人评杜诗为“诗史”,盖其以咏歌之辞,寓纪载之实,而抑扬褒贬之意,粲然于其中,虽谓之“史”可也。 (过去的人评价杜甫诗为“诗史”,大概是因为他能够以诗歌形式记载真实的事件,同时批评讥刺与表扬赞美的意旨显然蕴含其中, 所以称他的诗为“史”完全合适。)
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体式,也是中国古代最早产生的文学体式。它按照一定的节奏、韵律、字数和句式要求,用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情感。“诗”与“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形态,古人所说的“诗…
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史”的字形是手执笔或简簿,其义指记载史事的官吏。东汉许慎(58?—147)《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手)持中。中,正也。”“史”与“事”同源,记“事”的人叫“史”,人所记叫“…
好的史家或史书,即能根据史实,客观记载书写,无所隐讳,信而有征。无论是史家,还是史书,判断其好坏的标准都在于记载历史是否客观真实。这是科学史学的首要条件。
指修史或治史的人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等三项专长。是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jī,661—721)提出的史学观点。“史才”指史书撰述能力;“史学”指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资料;“史识”指分析和评判历史的思想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