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史”的字形是手执笔或简簿,其义指记载史事的官吏。东汉许慎(58?—147)《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手)持中。中,正也。”“史”与“事”同源,记“事”的人叫“史”,人所记叫“事”。后来史官所记述的史事或史实以及按一定原则编集整理的关于史事或史实的各种记载及评述也称作“史”,即今之“历史”。按许慎说法,“史”字“从又持中”,所谓“持中”就是坚持客观公正、无所偏袒的原则。中国有重史的传统,在很长时期内,史官甚至有不受当政者干涉的特殊地位。一方面,史家可以通过秉笔直书对当政者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约,使其谨言慎行;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总结、评述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汲取经验教训,为当政者提供借鉴。这一传统构成了中国人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的重要特征。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这些人都是感情郁结,不能实现志向,所以记述往事,希望将来的人能够了解。)
千古兴亡之理,得自简编;百王善恶之由,闻于经史。其间祸淫福善,莫不如影随形,焕若丹青,明如日月。 (自古以来国家兴亡的道理,从书中都能找得到;数百个帝王行善作恶的缘由,从经史记述中也都听说过。史籍中所记述的淫乱招致祸殃、行善得到福报的事情,都像影子跟随形体一样密不可分,像图画一样鲜明,像日月一样光亮。)
好的史家或史书,即能根据史实,客观记载书写,无所隐讳,信而有征。无论是史家,还是史书,判断其好坏的标准都在于记载历史是否客观真实。这是科学史学的首要条件。
指诗歌的内容能够真实反映某一历史时期广阔的社会现实和重大的历史事件而具有“史”的价值。《诗经》有些诗篇反映当时历史,孔子(前551 — 前479)据此提出《诗经》“可以观”,即包含了对《诗经》以诗征史的肯定,汉…
指修史或治史的人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等三项专长。是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jī,661—721)提出的史学观点。“史才”指史书撰述能力;“史学”指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资料;“史识”指分析和评判历史的思想见识…
这是古代学者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学术思想命题,认为“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反映的是夏、商、周三代社会、政治等现实情况的历史文本,而不是圣人刻意留下的义理说教。系统阐发这一命题的代表…
儒家经典之一。相传由孔子(前551—前479)根据鲁国编年史编订加工而成,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间计242年的历史。《春秋》是编年体史书的始祖,故而亦作为编年体史书的通称。《春…
指编撰《春秋》的原则、方法。即用简洁的文字语句,婉转含蓄地表达 一定的思想倾向和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褒贬和评判。也称“《春秋》书法”“《春秋》笔削”,或说“一字褒贬”“微言大义”。《春秋》相传为孔子(前55…
以过去、历史为镜鉴,可以了解现在并预知未来。也说“鉴往知来”“知古鉴今”。“鉴”本指镜子,引申为借鉴、参照,审察、考察。所谓“鉴古”“鉴往”“知古”主要指总结历史上朝代、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考察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