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分科考试选用官吏的制度。隋文帝(541—604)统一中国后,废除以门第、品级为主的选人制度。隋炀帝(569—618)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正式开科取士。历代科举,在考试科目、内容、录取规则上均有变化。各科之中,以进士科最难,也最为士人所重。元明以后,考试内容以《四书》《五经》文句命题,答题是写一篇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观点需以《四书集注》等为依据。1905年光绪皇帝(1871—1908)下诏废科举。科举制促进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换,同时兼具教育、选官、考试、社会分层、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它是隋朝以后1300年间中国最主要的“选举”方式,对中国社会发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广的。
[宋]太宗即位,思振淹滞,谓侍臣曰:“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 (宋太宗即位后,打算给那些有德有才却久遭埋没的人提供机会,对身边的大臣说:“我想通过科举考试广求德才出众的人,并不指望选上十个人就有五个人出众,只要其中有一两个出众的,就可以把科举考试作为实现政治清平的手段了。”)
选拔和推举德才兼备的人。自上而下叫做“选”,自下而上叫做“举”。作为官吏选用制度,由国家确定人才选拔的标准,把德才出众的人“选举”到政权体系中来,授以官职,治理国家,以达成理想的统治状态。这种制度,虽因…
唐宋至明清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化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传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兼具教学、研究、藏书等多种功能。它渊源于佛教禅林和私人藏书楼,萌生于唐,兴盛于宋。南宋初年,朱 熹(1130 — 1200)、张栻…
由朝廷创办的设于京师的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构。西周时期即有“太学”之名,但真正创设是在汉武帝(前156—前87)时期。太学的教授称“博士”,由精通儒家经典、有丰富教学经验、德才兼备的著名学者担任;学生称…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部儒家经典的合称。《大学》《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在唐代以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重视。随着唐宋以来儒学的复兴,《大学》《中庸》经过唐代韩愈(768 — 824)、李翱…
《诗》《书》《礼》《易》《春秋》等五部儒家经典的合称。先秦时期有“六经”之说,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因《乐》已亡佚(一说无文字),故汉代多称“五经”。从汉武帝(前156 — 前87)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