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提出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慎独”有两种不同含义:其一,将“独”理解为闲居独处。人们在独处时,没有他人的监督,最容易放纵行事。“慎独”即要求在独处时谨慎对待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守道德、礼法的要求。其二,将“独”理解为内心的真实状态。人们可以在言行上表现出符合道德、礼法的要求,但心中却没有对道德、礼法的认同与追求。“慎独”则要求在心上做工夫,使内心与道德、礼法所要求的言行相符。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xiàn)乎隐, 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因此君子在没有人看见时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到时也是有所恐惧的。没有比隐蔽的地方更容易表现的了,没有比隐微的地方更容易显明的了,因此君子应“慎独”。)
人对外物的欲求。“欲”主要指人为外物所感而产生的欲望,包括对食物、美色等外在事物的欲求。“欲”是人天生所具有的本性,需要获得适当的满足,但同时也要有所节制。如果对外物的欲求超出一定的限度,则会造成对自身…
减少对外物的过度欲求。“欲”主要指人为外物所感而产生的欲求。人容易陷入对外物的过度追求中,从而造成对自身生命的伤害,同时也会带来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与社会秩序的混乱。因此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寡欲”。儒家认为,…
恬淡宁静。最初指清心寡欲、平和恬淡的一种人生态度。道家主张“淡”,认为淡而无味才是至味,这种思想对于“淡泊”审美观念的形成有较大影响。从魏晋时代开始,淡泊被运用于审美领域,指平和清淡的艺术美感与风格,与…
使心归之于正以践行日用伦常之道。出自《礼记·大学》,与格物、致知、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称“八条目”,是儒家所倡导的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正心”以“诚意”为前提。在真诚践行日用伦常之道的过…
淡泊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心神宁静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淡泊”,恬淡寡欲,不重名利;“宁静”,安宁恬静,不为外物所动;“致远”,到达远处,即实现远大目标。这是古代中国人所追求的自我修养的一种境界,其核…